虽然身处中原腹地,但河南大学的师生们却能在第一时间接触到最前沿的学术信息,聆听到最权威的专家观点,继而在学科的最高端平台上不断攀登,这得益于河南大学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以下简称‘两院’)的合作。两年来,合作取得的初步成效,为实现院校合作共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河南大学是河南省重点建设的高校,在河南高等教育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河南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为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打造中原地区研究生培养高地,走出一条研究生培养和学科建设的新路,他们在2000年河南省和中国科学院合作框架的基础上,根据河南大学文理学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建设目标,积极探求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合作。
2004年12月到2005年1月,在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和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的帮助和支持下,河南大学同“两院”研究生院正式签署了合作协议。根据双方的现有条件和学校的实际需要,在合作初期,河南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合作的方式主要是“请进来”,即邀请30余位专家,参与学校人文与社会科学相关专业研究生课程讲授和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合作方式主要是“送出去”,即选送优秀研究生到中科院研究生院学习,同中科院研究生院的研究生同班学习。同时,还选派一些教师到中科院进修,提升师资实力。
“只有主动出击,才能赢得先机!”张秉义书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省委、省政府历届领导对河大都很关心,省委书记徐光春同志来校视察并提出了重振百年名校风采的课题,省长李成玉多次来校指导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这些都成为激励河南大学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
资源互补合作共赢
李麒是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研一学生,一年时间内,他协助中国社会科学院高文书教授完成了两个项目,并参与完成了两项国家课题,发表了一篇学术论文。受益的不仅仅是李麒。院校合作以来,先后有张海鹏等中国社科院的知名专家来到河南大学,兼任博士生导师或硕士生导师,对几十名研究生进行全面培养。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的陈安教授一直站在危机管理研究的前沿。2005年,河南大学先后挑选7名研究生和一名青年教师跟随陈安教授学习。目前,陈安教授正在河南大学策划建设“应急管理实验室”,希望能够以该实验室为平台,整合企业家、学生等各方面资源,在应急管理方面做出更深入研究。
举办研究生精品课程讲习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也是合作的重要方式。每年“两院”的博士生导师来河南大学开的课程都近百门,如侯泉林的《板块构造理论的发展及启示》,于沛的《史学理论与西方史学思潮》,霍国庆的战略管理、学习管理课程等,极大活跃了河南大学的学术氛围,开阔了全校各专业学生的学术视野。
除此之外,河南大学不失时机地聘请中国科学院的专家,成立了自然科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建设指导委员会,涵盖了学校所有的理工科领域。同时还聘请党圣元、于沛、李向阳、赵汀阳、李林等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与该校的教授一起组成了河南大学人文学科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年,受聘的专家都要来到河南大学,对河南大学的学科、专业与学位点结构、布局的发展规划进行研究,为河南大学学科与学位点建设、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
如何在合作中实现共赢和共同发展,是双方进一步合作的基础。前不久,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指出,科研院所与研究型高校开展合作,有利于中国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及优秀人才的培养,这种合作交流应该是广泛的、不断发展的、互相促进的。中国科学院长期以来以项目的方式服务地方经济,而拥有将近一亿人口的河南省,急需大量高素质人才参与到“中原崛起”的进程中,因此,中国科学院与河南大学的合作无疑开辟了通过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的新路。对此,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吕晓澎认为,与河南大学的合作是一个“双赢”,不仅可以促进学术交流,还有利于基础扎实、勤奋好学的河南大学学子,参与到相关的科研任务中,从而推进科研速度。而对中国社会科学院来说,与河南大学的合作,在培养大批年轻的研究人员、丰富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可以使其深厚的学术精神得以长久传承。
面向未来前景广阔
合作未有穷期,合作需要创新。随着与两院的合作,更多的河南大学学子将会了解到本学科最前沿的科研成果,不仅学术视野进一步扩大,而且学生素养也会进一步提升,同时学校在师资培养方面的学缘关系也将得到改善。另外,学校与“两院”相关研究所建立的直接的学术联系,也必将为学校参与国家创新体系、重大科研项目提供广阔平台。
“我们同‘两院’的合作,是务实的,也是富有成效的。”谈及今后的合作计划时,河南大学校长关爱和教授说,作为地方院校,河南大学是合作的最大受益者。下一步,合作将由学校层面逐步转到各学院各专业与“两院”相应科研机构的对接,合作将逐渐加深、逐渐细化。“我们的合作将更加全面,更加系统,我们坚信‘双赢’的道路将更加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