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忠在三亚南繁基地试验田里观察抗虫棉生长情况。(李东顺摄)
2006年,农业部在海南省三亚市召开全国南繁工作会议,在这个会上,一批为我国农业发展作出突出
农业部有关领导在讲话中说:“吴绍?、袁隆平、吴明珠、李登海、许启凤、郭三堆、赵国忠等为代表的农业科学家,几十年如一日,开展南繁育种,选育出的杂交水稻、杂交玉米、转基因抗虫棉等优良品种,为我国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起受到表彰的赵国忠,是石家庄市农科院棉花室主任、研究员。
勇攀育种最高峰
中国是世界五大产棉国之一,仅2005年纺织品出口创汇就超过1000亿美元。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棉花领域的竞争已经变成激烈的国际竞争。对此,赵国忠等一批农业科学家在抗虫棉领域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国际对抗赛。
上个世纪,棉铃虫一度严重危害棉花生产,棉农们为杀虫大打农药。然而,在棉铃虫大量死亡的同时,它的天敌也被大量误杀,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对棉农的健康也造成了危害。
90年代,美国凭着强大的资金、人才和技术优势,利用植物基因工程研制成功了转基因抗虫棉,并很快投入商品化生产。
研制出抗虫性更稳定、更持久的中国的抗虫棉,赵国忠等科学家全身心投入到这一列入国家“863计划”的研究课题中。他和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郭三堆等科学家合作,由郭三堆把BT杀虫基因和另一种杀虫基因――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CPTI\)导入到“石远321”棉花中,然后由赵国忠率研究组进行繁育。经过无数次的选择、纯化和一代代的培育,1998年,世界首例双价转基因抗虫棉――“SGK321”终于诞生了。这是一个在世界棉花育种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就,它一举打破美国抗虫棉一统天下的局面,并后来居上使中国转基因抗虫棉育种水平跃上世界领先水平。
这个具有完全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同单价抗虫棉相比,最大的优点就是其更稳定持久的抗虫性。双价抗虫棉中的BT基因产生杀虫蛋白,破坏棉铃虫的消化系统导致其死亡,CPTI基因产生胰蛋白酶抑制剂,使棉铃虫的蛋白酶失去活力,导致营养不良发育受阻最终死亡。两个抗虫基因具有互补性和协同增效性,使得棉花的不同部位和不同时期抗虫趋于均匀一致。同时它还具有增产潜力大,抗旱,适应性强,易管理,省工等优点。
“SGK321”一登台,立即受到棉农的欢迎。种到哪里,哪里的棉花就丰收。不仅表现更强的抗虫性,还表现出耐高温性,在持续干旱高温的气侯条件下,亩产籽棉325公斤。截至2006年底,已累计推广面积2300多万亩,创造经济效益18.8亿元。不到5年,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虫棉品种推广面积已由2000年的不到20%发展到目前的70%以上,而且还开始对外出口。
天涯海角写忠诚
由于气候原因,我国绝大部分地区每年只能种一季棉花,加快育种的唯一选择就是进行加代繁育,1977年10月,赵国忠和同事一起千里迢迢来到三亚南滨农场,对棉花新品系进行加代繁育。从此,赵国忠每年9月收了棉花就赶紧拿到海南去再种一季,次年4月再把南繁的种子带回来播种,一年收两季棉花,两年干出四年的活!
为了赶时间,他常常背着数十斤重的棉种往返于三亚和石家庄之间。有一次,他在广州中转等车时在广场睡着了,一个警察看到他衣服又脏又破,人又黑又瘦,要把他带到派出所询问,他拿出工作证和人大代表证,那警察惊讶而又庄重地向他敬了个礼,并连声向他道歉。
1984年,他培育出高产优质的棉花新品种“冀棉8号”。这个品种打破了北方棉区单产不超过150公斤大关的纪录,不但产量高,它的纤维品质也好,受到纺织企业的普遍欢迎。1986年,我国和美国搞了一次“中美棉花品种联合实验”,双方各出3个品种在对方国分别种植。比赛结果,在国内“冀棉8号”产量远远高于美国棉,在美国,产量最高的也是“冀棉8号”。“冀棉8号”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至1989年,全国累计推广2500余万亩,为农民增加经济收入8.7亿元。
接着,赵国忠又与中科院遗传所合作采用远缘杂交的方法,将海岛棉、亚洲棉、野生瑟伯氏棉三个棉种的优异性状导入陆地棉中,使陆地棉产生丰富的变异,从而产生了一大批不同类型的优异种质资源。培育出了具有我国独立知识产权的第一个种间三元杂交新品种“石远321”。它集早熟、高产、稳产、抗逆于一体,在新疆曾创下了亩产皮棉252.7公斤的当时世界棉花单产最高纪录。同时它的育成还为我国棉花品种的改良提供了一条新途径。自1995年以来这个品种累计推广面积2100万亩,创经济效益17亿元。赵国忠还与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合作,用20多年的时间攻克了棉花远缘杂交育种理论与技术难题,在国际上首次构建棉属间杂交育种新体系,使我国棉花育种方法实现重大突破。其“远缘杂交育种体系的创立”获得中国科学院技术发明特等奖。
到今年,57岁的赵国忠南繁育种已经整整30年了,他率领研究队伍已培育出经过审定的棉花品种11个,已经创造出了44.5亿元的效益。在这辉煌的背后,是对父母妻女的愧疚。30年中的大部分春节,他是独自在2300公里之外海南省的试验田里度过的。年三十晚上,当他拖着疲惫的身躯躺在床上,听着远处传来的一阵阵鞭炮声,遥想着几千里外的家人,默默唱着那首他最喜爱的《常回家看看》,赵国忠眼里就含满了泪花。那年,70多岁的老母亲已经是癌症晚期了。可是当时正是棉花播种的关键时期,在试验田里,赵国忠一边精心地伺候着自己的棉花一边默默地祈祷:娘呀,你再等我几天,等我忙完回来好好伺候你老人家。可是,等他回来,老娘已离开了人世。
20多年来,作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首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连续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农业劳动模范――被几十个荣誉光环照耀下的赵国忠始终保持了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在棉花领域始终孜孜不倦地向着最高的境界追求。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续写祖国农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