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重庆的直辖开启了西部大开发的恢宏画卷。十年后,中央批准在这个生机勃勃的新兴直辖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历史又一次选择了重庆。
融通城乡把“重庆市区的重庆”变成“所有重庆人的重庆”
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国家
又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给重庆带来了又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
设立之初,这个幅员超过8万平方公里的直辖市,现代化的特大城市和连片国家级贫困区并存。区域发展严重失衡、城乡二元结构极为突出,全市大型会议上,总是“第一世界”、“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济济一堂。为了来市里开会,有些区县的干部紧赶慢赶也得两三天时间,大雪封山时节还得借道邻近省市绕行。
大城市带动大农村,首先得把城市连接起来。直辖后的头5年,全部成为重庆的“交通建设年”;第二个5年,全市城乡建设的投入,更是相当于1949―1996年的5倍。到2002年,“8小时重庆”和“半小时主城”目标基本实现,县际公路、通乡公路加快向农村延伸,通车里程达10万公里。
更多统筹城乡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到2006年底,全市443万平方米的中小学危房改造全部完成,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实施。这一年,重庆还成为了全国第一个全面消除“普九”债务的省市。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重庆建立了遍及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城乡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市委书记汪洋和市长王鸿举在站台上接送摘棉工的场景,在2006年感动了许多人。为了把劳务经济打造成“第一经济”,重庆在三峡库区和其他贫困区县农村实行免费职业培训。主城区建起了干净整洁、收费低廉的农民工公寓,并在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培训和医疗保障服务等方面进行探索。到去年末,重庆累计转移输出农村富裕劳动力706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量的51.6%。
城乡融通,使“重庆市区的重庆”逐渐变成了“所有重庆人的重庆”。
打造“一小时经济圈”把“小马拉大车”变成“大马拉大车”
打基础、建平台、增后劲,“爬坡上坎”,重庆负重前行。直辖十年,全市年均经济增速超过1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加2倍、地方财政收入增加9倍、城乡居民收入整体翻番。
成就辉煌,但大城市带大农村“小马拉大车”的格局,面临新的挑战。2006年,重庆城乡居民收入比例由直辖时的3:1扩大到4:1,都市发达经济圈人均GDP与渝西经济走廊、三峡库区之比为3:1.5:1,大于全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的落差――发展速度加快后,仅仅依靠重庆主城这匹“小马”,已经有点拉不动8万平方公里的“大车”了。
要继续快速发展,就必须培养更多、更大的“马”来拉“车”。在2006年全市经济工作会上,重庆确立了“一圈两翼”的发展构想,决定打造以主城区为核心的“一小时经济圈”,建设以万州为中心的渝东北地区和以黔江为中心的渝东南地区“两翼”。通过分层推进、集中建设,使“一小时经济圈”形成集聚效应明显、竞争优势突出的城市群,成为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的核心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主要载体和重庆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平台。
与此同时,着力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以城乡综合改革为突破口,完善农村人口进城安家、就业、生活的引导政策,促进“两翼”人口向一小时经济圈转移。
“一圈两翼的发展战略,就是做大核心区域的总量,形成‘大马拉大车’的良性发展局面。”汪洋说,“一圈两翼”的协调发展,将有利于形成区域协调、城乡统筹、城市互动的新格局。
创新体制机制探寻城乡协调发展的“中国经验”
统筹城乡发展是继百万移民之后,重庆面对的又一世界级难题。
历史的重担,为什么再一次落在这个新兴直辖市的肩上?重庆市市长王鸿举分析了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花落”重庆的三大原因:一是重庆经济快速发展,财力增长可以保证在统筹城乡发展上进行新的有用的探索;二是直辖十年来重庆已在如何统筹城乡方面打下了一定基础,积累了一些经验;三是重庆有独特的行政体制优势。
从计划单列市到直辖市,重庆管理的人口增加了一倍,面积增加了两倍,市级机构人员编制却不升反降。在大城市、大农村并存和一个中等省规模的特殊市情下,经过10年中的三次行政体制改革,重庆市委、市政府探索出了“市―区县―乡镇”三级有效管理模式,实现市直管40个区县,减少了管理层次,不仅大大降低了行政成本,而且显著提高了行政效率。
直辖以后,重庆先后6次大幅减少行政审批项目。2007年又明确规定,今后行政审批项目总量实行动态性的“只减不增”。以“减事”促“减人”,保证了各级机关的精简高效。目前,重庆财政供养比例为1:58,依照全国1:35的平均水平计算,全市每年可少支出人头经费100亿元左右。
重庆是一个有着特殊市情的直辖市,与其他三个直辖市京、津、沪相比,重庆城乡二元结构突出,是大城市和大农村并存。重庆的面积和人口都相当于一个中等省的规模,却拥有新型直辖市高效行政体制的优势。从一定意义上讲,重庆是中国的一个缩影,在中西部地区具有代表性。重庆市委书记汪洋说,经过直辖10年来“打基础、建平台、增后劲”,重庆已进入了“求突破、上台阶、大发展”的新阶段。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推进城乡统筹。他认为,如果重庆在探索城乡统筹发展中闯出一条新路,对整个中西部地区都将有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