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如何迈向信息化强国

2007-06-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主持人 杨谷 我有话说

主持人语我国信息产业蓬勃发展,但信息化进展相对滞后。日前,本刊与赛迪网、北京信息产业协会合作,邀请中国信息协会常务副会长胡小明、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长陈禹、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教授方美琪、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吴克忠、北

京信息产业协会秘书长徐祖哲,讨论了我国信息化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信息化发展战略。

主持人:这段时间有关中国上网费用到底高不高的问题,引起了各界热烈讨论。上网费用跟信息化的推进有什么样的联系?

胡小明:上网费用高低问题体现的是对社会资源的分配原则。信息服务和信息系统最终将如同电力、自来水、煤气一样,成为一种公共服务。如果上网服务得好,会使各行各业都能更好地发展。因此,降低上网费是必要的。

方美琪:关于上网费定价问题,从全局而言,如果把上网费用降低,通信量就会增加,通信效率就会提高。最终会使人有更多的上网需求,电信公司也能从中受益,就会愿意继续降低费用。

主持人:有网友问,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强国有什么必然联系,之间是否有可比性?

胡小明:没有必然联系,有一定的联系。有些国家信息化应用开展得很好,计算机都是外购的,但是国民生活水平非常高,这些国家都应该属于信息化强国。信息产品的生产强国对于信息化有没有作用?这是一个互相促进的作用。如果我们的信息产品生产能力强,比如深圳是生产基地,这样带动了当地的应用,所以信息产业对信息化促进作用非常大。对于一个大国,信息产业的强大非常重要,对小国来讲就不那么突出了。所以这两个问题是既相关又不相等。

主持人:我国信息产业蓬勃发展,但信息化进展相对滞后。当前的信息化进程中存在一些什么样的问题?

吴克忠:信息化应该以需求促发展。要搞信息化,首先要了解需求。举一个例子,北京最近在发展数字电视,有的用户反映,已经装了机顶盒,但不愿意用,为什么?调台慢,原来的频道现在没了,而且没有其他功能,所以干脆不用。这种事情在信息化里很多,都是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不考虑需求,因此达不到效果。

陈禹:我去过广东一个地方,那里实现了电话“村村通”,但是有一些村里不少村民一年到头是零话费,这种“村村通”的表面文章使我们付出了很多代价。信息化领域这种事挺多,以致有人说信息化投资是“黑洞”。以应用促发展,这也包括了和实际经济发展水平的匹配,一个国家整个经济水平很弱,信息化水平却很高,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客观地讲,信息化应该是整个社会进步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讨论这个问题,不能脱离整个社会发展的阶段和实际情况。用一句老话说,就是实事求是。

方美琪:克林顿上任的时候讲过一句话非常有诱惑力,他说要让“每一个偏僻农村的人都能受到很好的教育”。

主持人:麻省理工学院把很多课程的课件放在网上。

陈禹:我们也做过,后来基本上是不了了之,原因是做的老师版权得不到保证。我们问使用这些课件的老师,说不算他的成果,所以用的不愿意用,做的不愿意做,这就是体制的问题。

徐祖哲:有的大学已经在推行依靠学生在食堂里的消费情况判断其生活水平,如果他在食堂消费20天以上,而刷卡金额又比较少,就断定为困难生,给其学生卡里补助150块钱。校方认为,这样做大大节省了管理工作量,无需申请、核查、批准,同时能及时地将补助送到学生手里。信息化就是要以新的构思,提供新的服务,减轻社会成本,减少人们的劳动量。在信息化进程中,要同步加入“诚信数据库”,不诚信的行为一旦被发觉,就存入数据库,影响其一生。这种约束,就会大大减少“造假”行为。发达国家的公交售票,不就是利用这种模式大大减少了售票、查票的成本,使所有的乘客受益了吗?

陈禹:信息化建设中很重要的还有一个法制环境的建设问题,就是要形成一个环境,不讲信用的人自己要倒霉的。

主持人:在管理与政策制定方面,我们能从信息化强国那儿吸取到什么样的经验?

胡小明:首先,关于信息化的问题,每个国家不一样,各有自己的特点。第二,发达国家真正的推动是靠民间。比如克林顿政府提出的信息高速公路,也是吸引社会投资做这些事情。中国这方面有很大区别,比如我们电子政务几乎全靠政府投资。政府投资一般利用效率比民间投资要低。还有各方面管理不配套,应该减少垄断,增加竞争,促进发展。

徐祖哲: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复杂,一个政府机构、甚至一个产业集团不一定能够对技术体系全面掌控。北京正在制订信息化的促进条例,我感觉这种条例不应该像道路或者工业那样的“有形建设”的条例,仅仅是从建设资质、建设过程去考虑,而首先要为信息的开放、有效利用和标准制定创造条件。比如说北京公交“一卡通”,就要规定相关领域是否真正一卡“通刷”,要约束企业的执行力度,相关的公司、机构每年要推行多少个领域的“联通”,让“智能卡”活起来。这样就能迫使相关机构必须要去做“通刷”,而不是将精力放在挣发行卡片的费用上。日本规定,发行智能卡的单位,不光不能多收取“押金”,还一定要亏本发行,因而鼓励各方通过刷卡服务盈利,这种经验值得借鉴。

主持人:企业信息化在信息化强国建设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信息化一定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吗?

陈禹:信息化必须分工,各干各的事。搞研究就是搞研究,做企业就是做企业。比如说PPT演示文件,每个老师都会写,但是写的水平怎么样?现在美国就已经有这样的公司,专门给你做PPT。我感觉社会发展的趋势是分工越来越细,合作越来越紧密。信息化里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行业的重新组织、新的中间环节的涌现,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效率越来越高,各得其所。实际上信息化给中小企业带来了大量机会,很多中小企业可以集中优势做一些过去做不了的事。最近有一本书《长尾理论》,就提出了这点。原来有一个“80/20”原则,但是信息化出现了,网络提供了非常廉价、成本非常低的,把中小企业集中起来的作用。在珠江三角洲,分工非常细,做一块电路板,要穿过几个工厂。工业时代时是规模经济,现在是信息时代。所以这里可研究的问题很多,我感觉到信息化使整个社会变革起了重大作用。政府要从政策环境上支持、引导,企业应该是信息化的主体。

吴克忠: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应该走出新路子。今后搞信息化是不是每个单位都要买计算机?都要有大机器?并不一定这样。企业只要能联网,其他的由应用供应商(ASP)管理,用网络像用电、用水一样付钱就可以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