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对周作人的怨中,其实常常夹带着爱和企盼。即使在其逝世前的几天,枕前还放着周作人的书,闲来时也翻阅着。而周作人笔下的鲁迅,在晚年已发生了变化,可以心平气和地打捞历史旧迹了。 |
孙郁的总体思路是这样的,“不再把鲁迅当成神,而视为人;不再把周作人看成鬼,而以平常心待之,公正还原历史。鲁迅使我们知晓反抗绝望的意义,而周作人则让我们明白文化多元的价值。”记得巴金先生在晚年《随想录》的题记上有过这样的话,“没有神,也就没有兽。大家都是人。”平实明了的道理,再朴素不过,却是中国几代知识分子精神磨难历经沧桑的见证。
在孙郁笔下,我们读到:“鲁迅似乎站在地狱的门口,不断向人间发出惨烈的吼声;周作人则仿佛书斋中的道人,苦苦地咀嚼着人间涩果,把无奈化为轻淡的笑意,超然地弹奏着人性之歌。”“周氏兄弟,似乎是介于佛界和俗界间的苦渡者”。这种把握和捕捉,是有精神深度和文化含量的。而围绕着上述内核展开的周氏兄弟的命运遭遇、爱恨交织所构成的剖面图,就成了孙郁走进他们丰富芜杂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
这本历史人物评传,基本做到了心平气和地去看待已逝者的往事和旧迹,以还原历史原态的面貌出现,但同时又不乏诗意的笔触。在对周氏兄弟童年生活的咀嚼和寻觅中,可以看出作者沿着他们精神最早萌芽的开端搜求心灵底蕴的最初征兆的迹象。那是一个人认知的起点,生命活力的源头,灵魂赖以栖居的后花园。接着作者又着重写了周家的一场变故以及日后兄弟二人到异邦寻找新梦的上下求索的历程。《初梦》和《域外》两个章节构成了孙郁心灵交响乐的两个鲜明跃动的旋律声部,它们和后来若干章节的旋律声部交织成了沉郁苍凉的对位和变奏,从而将鲁迅与周作人一生的起伏沉落、波折扭曲、辉煌惨淡的形迹和线条勾勒出来,绘声绘色,别开生面。
通读《鲁迅与周作人》,不难看出,作者孙郁在比较详细的史料基础上,将新知和旧学、掌故和神韵、历史与精神难能可贵地融为一炉,从而在生命本体和文化意识上对两位大师一生行止、道德文章、气质风采做了某些独特的领悟和开掘。虽然与半个世纪以来一些前辈学人如李长之、曹聚仁、李欧梵等相比,作者的若干见识难免敦厚宽容,或者说有待更敏锐辛辣一些,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全书在总体质量上的高品位和一以贯之的浑然气魄。正如鲁迅研究专家王得后所说,该书简直就是一本读书笔记。在那里,也深深寄寓着孙郁本人对人生世界的若干会心的发现与思辨。
《鲁迅与周作人》
孙郁著
辽宁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