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当下,在生态学、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研究不断走向深入的学科背景中,环境美学、生态批评在西方的崛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在我们国内,由曾繁仁、鲁枢元、徐恒醇等著名学者倡导的生态美学、生态文艺学、生态批评的研究热潮也已经蓬勃展开。新世纪以来,全国不少高等院校的青年学
也正是在这次会议上,鲁枢元教授给了与会者另外一个惊喜,给与会者奉上了由他主编的、由学林出版社刚刚出版的《自然与人文――生态批评学术资源库》。这套印刷精致、装帧大气的书分为上下两卷,摆在书桌上宛如两块散发着古典气息的青石砖。在我看来,正是这两块砖石一样的书,为我们当下生态批评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生态学、生态美学、生态文艺学的研究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已经在我国开展起来,但是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像《自然与人文――生态批评学术资源库》这样系统地、全面地覆盖了生态批评诸领域的文选却一直未曾问世,鲁枢元教授带领他的学术团队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完成了这样一项造福学界的工作。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学术界对于人文学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熟悉自己民族文化的传统精神,还要拥有开阔的世界性的学术视野,不但要掌握以往译介引进的大量西方学术经典,还应该具备直接获取海外前沿文献、信息的能力。在这样背景下,编辑出版专题的资料文选似乎显得更加困难。如果考虑到目前学界存在的急功近利的不良倾向,做这样的工作就显得有点吃力不讨好。其实不然!我以为这样的工作正是我们所必需的,尤其对于像生态批评这样新兴的学科来说,更是有着奠基性意义。以往不少学问大家对于此类基础性的文献整理工作都非常重视,并亲身参与其中,像至今还在广泛使用的伍蠡甫先生主编的《西方文论选》,蒋孔阳先生主编的《十九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二十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胡经之先生主编的《中国古典文艺学丛编》等,就是一些突出的例证。
我们看到的《自然与人文》这部书的工作量似乎更为庞大,它选取了古今中外500多位学者的精辟言论,共计2000余条、120万字。该书并不局限于文学艺术批评,同时还包容了文化批评,广泛涉及生态哲学、生态人类学、生态美学、生态宗教学、生态伦理学、生态历史学、生态教育学、传媒生态学等领域,大大拓宽了生态批评的范围。该书既具备一定的权威性,也不失其学科范围内的经典性;不但为生态批评、生态学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基本的研究资源,而且提供了一种新兴的、后现代的建设性的世界观。为方便当前学术研究的迫切需要,本书采取了“语录式”体例,尽量照顾到方便实用,为推动生态学的人文转向、人类文明的生态学转向做出积极的贡献。
正是由于文献编纂者付出了如此繁琐艰辛的努力,才有可能为后来的研究人员提供生态批评的整体面貌、历史轨迹、多方线索,大大节省了查检资料的宝贵时间。在当下方兴未艾的生态运动中,《自然与人文》就是一块绿色的砖石,有了这样的砖石奠基铺路,我们的生态美学、生态文艺学和生态批评的研究就一定能够走得更扎实、更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