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中国有近百万数学工作者,有1100多万教育工作者,他们对数学、对教学、对教育有着许多深层次的实践与思考。但把这实践与思考加以凝炼并转
《教育与数学教育――史宁中教授教育研究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做到了。
从外行人的角度,看到的是条理清晰的教材。第一编,关于教育、教学与教师;第二编,关于数学与数学教育;第三编,关于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所要论述的30个问题一目了然。
以内行人的挑剔,得出的是力透纸背的断论。宏观到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微观到函数的课程教学设计什么样,在科学知识向学科知识的转化、学科知识向学生知识的转化中体现着充分的驾驭能力。
作者史宁中教授的第一身份是东北师范大学校长,一个肩负培养教师重任的学校的导航者。因此,该书对教育的反思是全方位的。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问题、趋势与政策建议,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教师教育的理想模式及其课程体系设计,对中国教师教育及其评价的认识,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如何看待小学教育、素质教育,等等,都是他对教育的哲学思考。
思考是沉重的――“事实证明,实行了20年的三级分流,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学生的辍学问题,没有解决农村学生分流后的出路问题,因而也就没有解决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道路问题。”
思考是深邃的――“在师范教育体制、结构、规模等各种因素不断变化和改革中,稳定支撑师范教育职能永存的内在本质是什么?现在,我们认为已经找到了答案,这就是教师职业专业化。”
思考更是具体的――“服务于学生至少包含四个方面的含义:为所有学生的健康发展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服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沿着科学知识向学科知识转化的思考,作者将视线转移到了自己至今仍继续从事的专业领域――数学及数学教育。在关于数学的反思中,他证明了恩格斯并没有对数学进行定义而只是从数学研究的出发点的角度去论及现实世界,数学的定义应该是“对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变化规律进行抽象,通过概念和符号进行运算与逻辑推理的科学,它与现实若即若离。”他提问,数学到底是发现还是发明?他回答,真理是只能被发现而不能被发明的。
作为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负责人,史宁中教授参与了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因此,有关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论述独立成篇。其中如何看待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数学教育、如何看待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的观点也就体现了新课改的基本思想。
以常人的理解,数学和教育是专业的,对此的阐述自然也是枯燥的。然而,“这不是激情的产物,恰恰是避免激情的产物”,这样的开篇洋溢着哲学的深刻和文学的轻盈;“就要毕业了,大多数同学要成为光荣的人民教师,在你们要离校之前,我想与你们谈一个对于教育最直接的话题”,这样的口吻道出了一个长者的殷殷情怀;“两箱产品,外观一样,但仅告诉你一箱的废品率是2%、另一箱为0.2%,你会买哪个?当2%里的卖10元钱一个、0.2%的卖20元钱一个,再当2%的卖10亿元、0.2%的卖20亿元,你又会买哪个?这就是风险与决策”,这样的表述渗透着举重若轻的能力。加之本书采用了或论述、或对话、或访谈的形式,即使是外行,也能从专业的理论中得到自己需要的知识,找到相关的答案。
30个问题肯定不能阐释数学与教育的全部,却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数学家对教育与数学教育的哲学思考,更看到了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或许,这就是该书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