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在人工湖水面上留下美丽的倒影。新华社发
光洁的椭圆形球体荡漾水中,在扶疏有致的花木映衬之下灵动出挑,宛若
内部设计呈现精致品格
一进入剧院,环形大厅中红色的大立柱和盘旋而上的楼梯立刻让人眼前一亮。公共大厅的整体色调是高贵的酒红色,廊柱和墙面都极富现代感,透过特殊材质的玻璃幕墙,能清晰地看到长安街上的熙来攘往。按照法国设计师安德鲁的想法,身在剧院之外,看到玻璃幕墙内人影幢幢,犹如正在上演的戏剧;身在大剧院之内,透过玻璃幕墙,又可观繁华的长安街和对面的绿树红墙,正可谓“城市中的剧院,剧院中的城市”。
我们小心翼翼地走过正在埋线铺砖的环形大厅,脚下踩过十余种石材:河南的菊花玉、贵州的海贝花、广东的云晖、承德的蓝钻、河北的七彩玉、湖北的满天星等等,因此,公共大厅被称作“锦绣大地”。工作人员介绍说,大厅的侧面设有专门的休息茶座,以后大剧院里不仅会有咖啡厅、纪念品出售处等,还会有图书馆和音像资料厅,平时也将举办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动。
进入歌剧院,在观众席上环视,已经感受到扑面而来的艺术气息。这里是未来演出歌剧、舞剧的场所,可容纳观众2416位。巨大的舞台上,复杂的机关钢梁还在空中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工作人员正在紧张调试中。簇拥着舞台的四层观众席,采用舒适透气材质的大红座椅依然包封在塑料布中。工作人员提醒我们注意这些特制的座椅,它们在坐下和弹起时都不会发出声响,避免噪音影响演出效果。每张座椅的下方都有一个空调的出风口,以保证观众席的温度和舒适度。最为奇特的是墙壁,细细看去,才发现大片墙面都是由金属丝扭结而成的网,这是出于声学效果而特意设计的,目前在国际上尚属罕见。
可容纳2017位观众的音乐厅,是为交响乐、民族音乐的演出以及演唱会设计的。与我国现有的音乐厅不同的是,舞台是环绕在四面包围的座椅之中的,也就是说,坐在乐团后面的观众可以正面看到指挥的姿态。舞台上镶嵌着由音乐家吴祖强先生亲自从德国购回的巨大管风琴。由于在歌剧、交响乐演出时,都采用自然音响,不用麦克风,所以音乐厅的音响设计要最大限度地传达本真效果。据说这里的声学标准达到了“坐在最后一排的观众都听得见舞台上撕纸的声音”的要求。墙面采用的是音响师们一致推崇的“数码墙”,根据计算机二进制原理设计的表面有深深凹槽的木质墙体,可以使声音得到更好的反射和折射。天花板也是凹凸不平的,像一幅巨大的现代派画作,反音柱错落有致地从上面悬吊下来。
遗憾的是,由于戏剧场内部正在喷漆不能进入,我们没能一睹“芳容”,不过相信那里的设计也一样匠心独具。为了充分满足我们的好奇心,工作人员又把我们带到了正在装修的后台化妆间。在国家大剧院中,艺术家们将享受到应有的贵宾待遇―――这里有5个排练场、32个琴房、80个化妆间,许多化妆间内还带有卫生间和淋浴,演员们再也不用许多人挤在一间屋子里换装或者找不到休息、练琴的地方了。
工作人员正在装修拥有2017个坐席的音乐厅。图片来源:中新浙江网
艺术监管彰显典雅品位
除了想了解国家大剧院的硬件之外,人们更加关心的是大剧院将为他们奉献什么样的演出。
这个问题,可以从大剧院聘任的艺术总监的人选中寻找到答案。6月15日,戏剧总监徐晓钟、舞蹈总监赵汝蘅、音乐总监陈佐湟与大剧院正式签约,成为了中国国家大剧院的第一代艺术“掌门人”。
对于大剧院的艺术方向,三人虽然分别负责不同的方面,但是却有着相同的定位。徐晓钟,这位当年留苏的戏剧艺术家如是说:“大剧院要代表国家艺术形象,引导主流文化艺术的走向,致力于展示多民族艺术传统和新成就,向一切优秀的艺术团体和艺术家敞开大门。”他说,大剧院要经常演出经典剧目,重视对传统剧目的继承和加工,同时,还要鼓励创新,扶持青年艺术家的探索精神,鼓励不同剧种不同流派的发展。“健康的思想内容,良好的审美格调,坚实的艺术基本功”,这就是他的标准。
芭蕾舞蹈艺术家赵汝蘅说,大剧院的艺术定位在建立时就已经确定,那就是人民性、艺术性、国际性。选择节目就应该围绕着这三个方面:人民大众喜欢的,艺术价值高的,国际交流需要的。但她认为,即使有了这个原则,艺术总监也并不好当,这个使命责任重大,要有很宽泛的知识面,不能只从专业的角度、而要更多站在观众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舞蹈的发展很快,大剧院不仅要演出观众熟悉的剧目,还要介绍新的,介绍多种形式的作品和优秀人才,还存在普及与提高的问题。歌剧院这个剧场不仅要演出歌剧和古典芭蕾,还要上演优秀的民族舞蹈和舞剧、现代作品,要给各个门类的优秀人才一个表演的空间。但多样化又不能超越大剧院的艺术定位和与之相称的艺术水准,这个度是由我们和大剧院还有观众一起来把握的。”
陈佐湟,这位改革开放初期留学美国并有着多年国际乐坛演出生涯的指挥家,也将大剧院定位于艺术的、人民的剧院。他说:“国家大剧院是中国老百姓很久以来的期盼,也是几代艺术家的梦想。它是国家投资的最高艺术殿堂,又是世界性的艺术舞台,应该为中国文艺的发展引领方向,也应该是世界文化交流的平台。这是一个所有人民都可以在这里获得高尚艺术享受的地方,不能把任何人拒之门外。”
高水准低票价,大剧院要作表率
精致的内部设计和高水平的艺术监督,让人对大剧院的未来充满了憧憬,但是随之就有人担心:既然这么好,门票是不是很贵?
近年来,对于演出票价过高的事实,社会的争议一直不少。国家大剧院在此时开张,票价自然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国家大剧院副院长王争鸣表示,大剧院要体现“人民性”、“公益性”,不能一切“向钱看”,既然花的是纳税人的钱,就不能让人民看不起演出。但是对于他提出的设“10元、20元的站票”一说,作家刘心武在文章《拒绝站票》中认为,这种做法涉及公民尊严,是对“穷人”和“低收入者”的一种伤害。
票价高低的讨论演变到公民尊严问题,其敏感度可见一斑。记者就此问题再次采访了国家大剧院艺术委员会主任吴祖强先生。他强调,国家大剧院的演出要有一个门槛,这是由大剧院品格所决定的;但是说到观众,则是越广泛越好。他说,“应该以开放的文化教育的思路来建设大剧院,在高水准低票价方面,国家大剧院要发挥表率作用。”
演出票价的制定,在各国都不是小问题。以记者亲历过的世界上几十个剧院来看,对待这个问题大家都是谨慎小心。记者保存的一些从国外著名艺术场所拿到的节目单显示,他们的票价都是有零有整、相对低廉、较为合理的。我国现有的票价标准占人民实际收入的比例确实比发达国家高出许多。其实“站票”是在许多国家都已实行多年的制度,它是基于“艺术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而设计的,这样做非但并不歧视“穷人”,而且体现了“多花钱少花钱都可以看到同样演出”的平等理念。高票价已经成为我国文化市场的一个痼疾,它使得进剧场看演出在我国依然摆脱不了被视为奢侈消费的尴尬。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政府加大投入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各级文化主管部门也在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利上做了大量文章。国家盖大剧院,绝不是为了使它成为一个纯营利场所,而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水准。
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不只是仰望这座北京城中心的艺术殿堂,而是徜徉于它周围的绿荫,走进它的怀抱,分享全世界最优秀的艺术,感悟艺术的魅力。我们有理由期待。(标题书法:沙英男)
国家大剧院艺术总监徐晓钟(左)、赵汝蘅 (中)、陈佐湟(右)。本报记者单三娅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