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点亮家乡学生心中的明灯

2007-06-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耿建扩 我有话说

“我深深懂得,获得国家的资助,不仅仅是一种幸运,更是一种责任,是社会对自己的信任和期待,我决心以自己的全部青春回报党和政府,让爱心从这里得到接力传递。”

带着这样的誓言,恪守当初的承诺,怀着建设家乡的急迫心情,2005年8月,“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受助对象刘树华以优异成绩从河北师大毕业,回到国家级贫困

县张北县,担任张家口市第一私立中学的心理辅导教师。

她把校领导的信任视为难得的锻炼和回报社会的机会

刘树华的工作涉及七个班的政治教学、高三年级部的日常德育管理和各年级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繁重的任务,激发出这位年轻人更大的热情。她把校领导的信任,视为难得的锻炼和回报社会的机会。自觉克服父母需要照顾、丈夫长期在外的实际困难。她每天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学生有困难时总是随叫随到,没有推拖过一次。面对学生的来访,无论是上班时间还是下班时间,她从不拒绝。为了给学生保密,她千方百计创造无人干扰的环境,经常在下班后接待学生,并利用周末和假期时间进行家访,多方面了解学生情况,找出症结所在,受到学生的欢迎。在刘树华的呵护引导下,一个个脆弱迷茫的心灵重新变得坚强、自信、乐观。

真情帮助“西去”同学转化

这是刘树华日记中一个真实的故事:

“今天收到了‘西去’的来信。‘西去’,我的一个来访者,女孩子。第一次来信,她让我称呼她‘西去’。‘西去’!我的心为之一震,多么绝望、不吉祥的字眼。她为什么这么称呼自己?

“接到我热情且充满关切的回信后,她来到了我的咨询室。在接下来的15次咨询中,我理解了‘西去’的来由。她是个单亲家庭的孩子,从在母亲肚子里孕育那天开始,就从来没得到过至亲的关爱。父母长期感情不和,吵吵打打,家是支离破碎的。她总是在姥姥、叔伯等亲戚间辗转,体验着寄人篱下、遭人嫌弃的痛苦,三年前父母终于离异了。父亲曾经指着她的鼻子骂道:‘你连狗都不如!’母亲自杀过一次,而她更多,三次。“我们开始了师生间的心灵对话:我耐心地倾听,使‘西去’的情绪得以宣泄;我帮助她把生活事件分开做理性分析,使她郁积的痛苦心结有所松动,从而淡化、分解了绝望感。我采用合理情绪疗法,使她学会挖掘生活中的快乐成分,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产生‘事情会慢慢好起来的’,‘我现在的学习也可以搞上去’等想法……

“我们交流得很成功。咨询结束时,她很自然地,阳光般微笑着向我道别,并拥抱致谢。但是她初次来访时那忧郁的眼神始终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我很担心她的情况会出现反复。

“一个月过去了,她没有再来,只是一次在学校水房相遇,她往我衣兜里塞了一块水果糖;两个月过去了,她依然没有再来,只是一次突然从我身后闪出,拉起我的一只手,在我手心放了一枚五子棋棋子;三个月过去了,她照常没有来,但却来了一封信。我放心了。在信中她告诉了我她的真实姓名,并解释:曾经送我的那颗糖是想告诉我她现在过得很开心;那枚棋子是想说明她过得很充实,对美好未来有自己的规划。‘西去’的转化让我备感欣慰。”

用实际行动创造无悔的人生

刘树华的同事告诉记者,一年多来,刘老师已为128名学生解决了这样那样的心理困惑,这其中包括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学习方面问题(学习动力、学习方法、学习效率)、恋爱问题、留守儿童问题等等。为了更好地肩负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刘树华省吃俭用,自费订阅了《青年参考》、《中国教师报》、《教育学文摘》等刊物,并利用假期参加专业的心理咨询培训,通过了全国统一的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

“家乡的教育需要我,家乡的发展需要我。我一定扎根基层,努力工作,为家乡能够输出更多的有用人才作出贡献,用实际行动创造无悔的人生。”刘树华时时这样激励自己。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