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国世界遗产没有进入濒危名录

2007-06-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李韵 我有话说

这两天,“中国有6处世界遗产被亮黄牌”、“故宫等世遗进入濒危名录,将被取消世界遗产资格”等消息在网上盛传。就此事的真实性,正在新西兰参加世界遗产大会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中国国家文物局官员郭旃在接受本报独家采访时明确表示,网上的消息有误。

郭旃介绍说,评估是遗产监测工作中的一项,

世界遗产大会每年都会对部分世界遗产进行评估。评估以遗产申报时的真实性为标准,对与真实性不符的,要求遗产所在国进行说明,经过大会讨论,提出整改建议,所在国要在规定时间内整改并接受验收。

郭旃说,本次世界遗产大会共审议了包括中国三江并流和丽江古城在内的100多处世界遗产的保护状况,而故宫、颐和园、天坛、布达拉宫只是被提及而未进入审议程序。他认为,中国遗产在世遗大会上被提及并非坏事,说明中国的遗产受到世界关注。

当记者问“有些遗产曾多次在大会上被提及甚至审议,是否意味着这些遗产保护不利”时,他说,遗产在第一次被评估时,提出的整改时间是根据工作内容而定的,有时是一年,有时是几年,但在此期间,每年大会都会要求遗产所在国提交工作进程报告,并进行审议。因而,评估的次数与遗产保护状况的优劣没有必然联系。

郭旃强调:“将遗产纳入《世界遗产名录》仅仅是其中一个阶段,而对遗产进行监测却是一个持续的过程。”1998年2月,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了审议缔约国定期报告的决定,每6年对各个地区轮流监测一次。在接到举报某处遗产保护存在问题时,委员会也会对该遗产进行检查,并请遗产所在国进行说明,必要时还会派人进行实地考查。他说,本次大会结束后,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尽快组织一个由世遗中心、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中国国家文物局组成的监测考查组,对丽江进行实地考查,并提交报告。

郭旃特别说明,将某些国家的遗产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不是出于处罚的目的,而是为了唤起该遗产所在国和整个国际社会的注意,使大家重视即将到来的危险,从而尽快采取措施拯救这些人类瑰宝。遗产被列入“濒危”后,遗产委员会将制定一份修缮计划并及时跟踪实施,遗产所在国可以得到世界遗产基金会的援助,国际委员会将启动紧急程序保护濒危项目,文物保护专家也会及时解决专业技术上的需求。显而易见,进入濒危名录其实也是一种保护。智利的亨伯斯通和圣劳拉硝石采石场遗址就因其面临的危险境地,2005年在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同时就登上《濒危世界遗产名录》,而这也是智利政府的意见,因为他们希望该遗产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对于濒危的遗产,如果所在国能按期恢复该遗产的原貌,则可以摘掉“濒危”的帽子。只有不能按期恢复者,才会最终遭到除名的惩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