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化视野中的文学研究

2007-06-3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逢振 我有话说

陆薇的新作《走向文化研究的华裔美国文学》(中华书局)虽是一本学术著作,但读来并不乏味。也许这与作者的研究方法有关:以文化研究的广博视角对华裔文学文本进行细读。作者依托后殖民文化研究理论,把华裔

文学置于美国社会形态之下进行考察,将社会、历史和政治等外在研究与精神分析和话语的内在研究结合起来,通过细读华裔美国文学作品的文本,发现种族主义带给华裔美国人的精神创伤,分析他们的境遇,指出他们可能采取的抵制策略。作者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的起源、发展和现状的论述,以及对殖民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理论的阐述,都置于动态的、发展的社会境遇和关系之中,前后相关,左右相连,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综合的立体景观。

不过,我觉得该书的核心还是对具体作品文本的解读和分析,这也是该书的精华所在。因为正是在这种解读和分析中,作者道出了华裔文学所处的语境及其采取的策略。作者首先追述并分析了美国主流文化对华裔美国人的刻板化描写,说明它如何以西方的中心话语,把华人东方化、妖魔化。接下来,作者通过文学中华人形象的演变,分析华裔美国人的心理结构:“自我轻视、自我排斥和自我瓦解(心理定势)”,并把这种排斥内在化。换句话说,文化殖民是主流文化和族裔文化的共谋。然而这并不是作者的目的。于是在第四和第五部分,作者通过一些有代表性的华裔作家作品,重点剖析了华裔美国文学中的抵制策略。正如作者自己所说:这部分“所探讨的就是华裔美国文学在自我东方化的表象之下表现出的被殖民者极具能动性的具体回应方式。……作为一种文化策略,华裔美国文学在主流文化的边缘用自己的各种另类方式进行了无声的渗透、介入与干预,在模拟、含混和杂糅的过程中已经或正在逐步对其进行着解构和重构,这种后殖民理论意义上的权力双向运作在华裔美国文学文本中表现得异常生动、细致、深刻”。

确实,第四和第五部分是作者精心研读的结果,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意图:以文化研究的视野解读具体的文学文本。汤亭亭的《女勇士》的叙事策略,谭恩美的《喜福会》的沉默意象,以及伍慧明的《骨》对二元对立话语的超越,都是在文化研究的视野中进行阐述的,但又都是通过文本的字里行间体现的。其中对不同族裔间的文本的解读、对比和参照,更具有文化研究的色彩,然而又都是通过细致地解读具体文学作品实现的。

最近一个时期,许多人对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提出了不同看法。有人批评文化研究对文学研究的入侵,指责文学研究中出现了泛意识形态倾向,因此强调注重细读文学文本,回归传统的审美阅读;另外一些人则认为,面对当前国内外出现的大量社会文化问题,不论文学研究还是文化研究,都应该贴近现实,直接或间接地进行某种干预,而不应满足于对文本的审美欣赏,囿于象牙塔之内。

其实,两种看法都体现了某种主体意识。前者隐含着某种抵制心态,认为当前的文化研究侵犯了传统的文学疆域,使文学研究脱离了常规。近二十多年来,西学不断引进,尤其开始阶段的生搬硬套和盲目认同,使人们产生了逆反心理,因而对文化研究和文化理论后来的发展形成了片面理解,企图以传统的文学研究与之抗衡。他们强调审美和个人的人文素养,以为只要每个人独善其身,不断提高,整个社会就会和谐发展。这当然有其道理。但是,不论文学还是研究文学的人,都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不可能是孤立的存在。人文素养是一种观念,本身就隐含着某种意识形态。因此我们应该拓展文学的疆域,使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更好地结合起来。

应该说,陆薇的《走向文化研究的华裔美国文学》正是文化研究和文学研究相结合的一部佳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