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中心南禅寺,“馒头大王”王勇日销馒头10000个。这个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05届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从东北老太太那儿买到了馒头制作秘方并进行改良后,正考虑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给自己的“特色馒头”建立连锁营销网络。“商务英语”和“馒头大王”这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事物,却被具有强烈创业意识的王勇“抓”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李刚教授认为,大学生创业激情是可以点燃的,创业教育应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引导大学生把握创业机会,在创业道路上“有备”前行,使他们认识到创业本身是更积极更高水平的就业。
从十年前的门店式“创业街”,到现在“三位一体”的创业园,无锡商职院是全国率先开设并完善创业教育的职业院校。学生敏锐的创业意识和较强的创业能力,在培育中得到强化。装潢公司、广告设计公司……一股“创业风”,在这所全国最大的商贸类职业学院中蔚然兴起。
教育模式改革变“找饭碗”为“造饭碗”
06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毛永江告诉记者,母校是一个充满了“商机”的校园。早在1996年,学校提出了“拆了围墙进市场,课堂建在马路边”等教育模式改革的口号,校园里出现了实习超市、实习银行等模拟商业运作的环境;1999年,学院又在省内牵头组建江苏教育超市,全省49所高校共有90家加盟门店,4年内销售收入突破2亿元,成为学生实习、实训的大基地。
“店堂”连着“课堂”,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还能变“找饭碗”为“造饭碗”。2003年,学院投资100万元兴建了全国首条“大学生创业街”,并给予代领执照和低价房租的优惠政策。创业街分为商贸街、旅游与饮食文化街和艺术设计街三部分,从小超市、大酒店、牛扒小屋、饰品店到广告公司、服装店、装潢公司,涉及业态很广。04级服装设计专业张媛媛回忆,“创业街”最辉煌的时候,仅一公里的小路上,就汇集了近50家学生店铺,每个创业门店都配备一名指导老师。
同时,学校狠抓学生创业的“基石”,塑造良好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学院多年来实施“118教育系统工程”,即学生在毕业前应拿到一张德育证书、一张毕业证书和八张包括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在内的等级证书。“辅助工程”是每年定期举办“专业技能运动会”、“教育产品质量鉴定会暨毕业生供需洽谈会”。这种“促使学生就业零等待,通过学生个体创业实现团体就业”的新做法,得到了教育部专家的肯定。
“三位一体”催化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创业一条街的“试水”,让商职院看到了学生创业的可行性,也意识到了缺乏系统培训和社会经验、项目选择失当和创业理念过于狭窄等学生创业过程中的缺陷。随着校区的搬迁,一个更为系统与完善的创业指导计划“出炉”了。2005年,学院正式提出了由门店创业向“创业教学+创业模拟+创业实践”“三位一体”创业教育转变的思路,并投资200多万元于今年6月建成了集“创业教育培训”、“商务环境模拟”、“自主创业实践”于一体的创业教育园。
创业教育被纳入学院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与“创业名人堂”讲座。经过培训的学生,在设置有模拟工商、模拟审计等窗口的创业教育园里进行仿真的单个创业实务演练。然后对有优秀创业项目和计划的学生,经专家评审后,择优入驻学生创业公司进行创业实践。
学院院长华桂宏教授告诉记者,这是一个层层筛选的过程。创业教育培训相当于“科普”的过程,由于自身及客观条件的限制,到最后能够进行自主创业实践的学生,比例十分小。但一旦自主创业的时机成熟时,埋在学生心底的创业意识和学到的创业技能,就能发挥作用。
在学校的“牵引”下,一批批毕业生开始了他们的创业之旅。如96级装潢专业的吉春笋、吴小娟、朱卫刚等三位同学办起了装潢公司,一举拿下了国家级艺术节展馆布置的订单。
从关注“创业活动”到倾力“创业教育”
“如今社会关注的仍然是少数大学生的‘创业活动’而不是多数学生的‘创业教育’。”李刚认为,“开始我们也仅仅把创业教育当作讲座来讲,并没有形成体系。但创业教育不仅仅是鼓励创造性、个人的主动性或者提供关于市场经济的知识等,还应该包括金融、商贸、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既要激发,又要规范,才能让学生在创业路途上尽量少摔‘跟头’。”
营造氛围,激发创业激情。学院成立了“大学生创业教育指导中心”,设立了学生自主创业基金,基金来源包括学院的行政拨款、学生自主创业公司、师生员工及社会各界关心青年学生创业的各种捐款等,其中学院的行政拨款占总额的60%。
完善机制,规范创业行为。如今已是一家广告设计公司“老总”的艺术设计系毕业生潘绪,珍藏着一本学校出台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规定》,他向记者介绍道,“凡申请创业者,必须是在校最后一年的品学兼优、能力出众的学生。并要求接受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心统一组织的集中培训,熟悉有关部门法律、法规和财务核算知识,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学院每学期对学生创业公司进行一次全方位的考核,不合格的将进行停业整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