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八月的乡村不再为学费愁

2007-07-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玉兰 我有话说

每年8月都是甘肃会宁人最忧虑的日子,会宁的孩子学习吃苦,考上大学的多,但是有近80%的家庭难以筹措孩子的学费。所以每年7月底接到录取通知书到8月底大学开学,都是会宁人最忧虑的日子。今年国家加大投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会宁县的贫困学子再不用为学费发愁,可以度过一个无忧无虑的八月,安心准备自

己的大学生活。

助学政策咨询现场会开到山沟里

“我叫谢潭,毕业于会宁一中,考了552分,报的是天津理工大学,我想咨询一下会宁学生上民办学校或是在外省上普通公立高校能否享受到生源地的贷款?”财政部教科文司、教育部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甘肃省教育厅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一起回答了他的问题:民办高校如果完全符合国家规定,可以和普通高校一样办理贷款;考上外地的大学不能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要到学校去办理国家助学贷款。

这是今天“甘肃会宁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咨询会”现场学生问的第一个问题。会宁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咨询会由国家财政部、教育部和甘肃省教育厅共同举办,来自会宁县各个乡镇的应届毕业生和他们的家长共150多名赶来咨询。财政部、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员和学生、家长面对面具体沟通和落实助学金、助学贷款的办法。

会宁县韩集乡苟现村南社的农民张宏观去年大儿子考上了兰州交通大学,家里没钱,跟亲戚们东拼西凑借的,今年小儿子又报考了同一所学校,本来正在发愁,现在知道可以贷款,在现场他详细问了办理贷款的手续,得到明确的答复后高高兴兴回去准备儿子的行装了。

会宁县第一中学宏志班的班主任李成老师说:“这种面对面的咨询方式最好了,同学和家长有什么问题都可以直接回答。虽然不能回答所有同学的问题,但是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同学们知道了国家有贫困生资助政策,具体的操作过程和认定标准他就会主动找学校去了解,录取通知书也会有相关的材料。”往年因为不知道助学政策,许多学生只好找亲戚朋友东拼西凑。不过李老师说,如果能够把国家助学体系的材料系统地印制发给大家可能效果会更好。

申请条件和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标准是咨询现场热点问题

来自会宁二中的曹智选同学问道:“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达到怎样的条件可以获得,是不是高考成绩优秀就能获得?”曹智选的问题是这些家庭贫困、成绩优异的孩子们共同的问题。他们最想知道的另一个问题是怎么样的家庭状况算是家庭经济困难,可以申请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贷款。

会宁县老君乡吊岔村李湾社的刘娟是会宁一中的优秀毕业生,她今年考了664分,报的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弟弟刘小波和她一起考上了大学,考了593分,父母都是农民,家里不可能供得起两个大学生,所以弟弟报了第四军医大学。成绩出来后,家里卖了些粮食,卖了一头驴,才凑了3000多块钱,还没有拿到通知书,不知道具体需要多少钱,但是刘娟明白这些钱肯定不够自己姐弟俩开学所需。

听完现场咨询的问题,刘娟弄明白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包括奖、助、贷、免、补、减等一系列内容,自己可以贷款解决学费和住宿费问题,申请国家助学金和在大学勤工助学来解决生活费问题,能否申请到国家助学贷款要通过录取自己的学校所在地经济状况来衡量。虽然没有来得及替弟弟问考上军校是否能够同样享受这些政策,但是刘娟心里塌实多了。

教育部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马文华提醒在现场的学生一定要仔细阅读录取通知书里面的相关材料,仔细解读每一项政策规定,认真填写家庭状况调查表,然后到乡政府盖章。入学带张表,无忧进高校,同时,学校将依据家庭经济状况给予补助,同时也是今后评选各种奖项的依据。

贫困学子再不用担心上不起大学

会宁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历来崇文重教,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全县累计50000多名学生考上了全国各大中专院校,平均每10户农民出4个大学生。会宁第一中学李成老师带的宏志班有63个同学,今年全部上了国家二本线,其中50名受国家资助的“宏志生”全部上了国家重点分数线。全县上了国家二本线2100人,如果算上三本上线的,有5151人。但是据会宁县的调查统计,这些学生中80%的人家庭贫困,凑不够学费。全县90%的供孩子上大学的农村家庭负有债务,其中80%负债5万元以上,大部分家庭这些债务需要8-10年才能还清,全县有3.69万人因学返贫。所以学费是会宁人最关心也最忧虑的问题。

会宁县委书记常守远说:“国家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对会宁这样的地方意义太重大了。教育部财政部能够到这样山沟里来开现场政策咨询会,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贫困地区学生的关爱,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带来了安心,使他们能够安心学业。”(本报甘肃会宁7月6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