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创办国际吟诗节。此后,每年九九重阳节,国内外的诗歌爱好者都会汇聚在太白楼前,凭吊诗仙诗魂,吟咏怀古揽胜,形成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1987年,创办“江南之花”群众文化活动。由此,213个群众业余文化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成长。他们走进农村,被农民称为我们自己的“心连心艺术团”,他们远赴香港,捧回第三
2004年,创立读书节。金秋书市、家有书香、好书共享、优秀读者评选、爱我家园知识竞赛等活动搞得有声有色。
马鞍山,这座年轻的钢铁工业城市,在铮铮铁骨中洋溢着文化情怀。她的铮铮铁骨支撑了一座江南小城的经济崛起,她的文化追求推动了一座钢铁之都的形象重塑。
学习之城
马鞍山市有一所网络大学。这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她属于全体市民,对任何人都不设门槛,只要申请就可以入学。
网络大学设了一个电子阅览室,110多台电脑连通宽带网络,平时供学员使用,双休日向市民免费开放。网络大学还陆续在花山四园、雨山一区等社区建立了学习型网吧,无偿把现代化的学习设备和资源送到居民身边,并正在逐步向全市范围扩展。
多年来,马鞍山扎实推进学习型城市的创建,为市民搭建了多元化的学习平台,掀起群众性读书、学习的热潮。
马鞍山现有安徽工业大学、安徽工贸技师学院、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马鞍山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马鞍山钢铁设计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等各类教育、科研、咨询机构100多家,此外还有各级各类学校450多所,能为不同层次的劳动者提供良好的教育和培训。
2004年5月,投资6000余万元的马鞍山网络大学建成投入使用。从此,学习者不出马鞍山市就能接受国内名牌高校的教育。不久前,为配合基础教育改革,网络大学引进北师大的课改培养课件,对全市近3000名中小学教师和教育管理干部进行了通识培训。
作为全国唯一的创建学习型城市试点市,马鞍山把每月第一周的周六作为全市“学习日”,终身学习的理念正逐步成为市民的共识……
目前,在马鞍山这座总人口126万的中等城市,已经建立起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老年教育体系,有1.58万人在各级老年大学就读。
仅马鞍山市老年大学,就有1600多人在读。学校开设了计算机、英语、法律、音乐、书画、舞蹈、文学、医疗、摄影等34个专业,供学员自由选修。
“我们有一个‘师兄’叫陈汉培,在市老年大学学了都快20年了,也不愿意毕业。”在市老年大学上了3年学的古稀老人沈一纯说,“我们在这里学到了知识,结交了朋友,感觉自己又跟上了这个时代。大家都是这门课程学完就学另一门,谁也不愿意毕业。”
诗歌之城
清晨,踏入马鞍山任何一所中小学,都会听到孩子们在齐声吟诵古诗文。
山环水绕的马鞍山向来为历代文人雅士所推崇。从山水诗奠基人南朝谢眺谓之为“山水都”开始,以诗仙李白流连终老于此为标志,思江东之风物,恋诗仙之风骨,成就了一座城市与诗歌的千年情缘。
马鞍山市教育局办公室主任王雁介绍,从1999年起,马鞍山开始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展古诗文吟诵。从幼儿园起到初三,孩子们每人都有一个古诗文读本。每一年,孩子们都要在正常语文学习之外,背诵60首古诗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日复一日的诵读,让古典诗文渗入了孩子们的思维和语言。“郊游时来到采石矶公园,望着滚滚长江水,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吟起‘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是育才小学五年级学生李娜对记者说的话。
诗歌改变了孩子们的生活和娱乐。跳皮筋时,孩子们唱起古诗词来打拍子:“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自1989年起,马鞍山开始每年举办国际吟诗节,2005年举办了首届中国诗歌节,2006年10月又举办了“中国李白诗歌节”。经过近20年吟诗节的成功举办,马鞍山市已形成了研究诗歌文化、吟诵传统诗词的良好氛围。
今年已76岁的老人谢国瑞退休后重新背起书包,跨进马钢老年大学学习古诗文,现已在报刊上发表了20多篇诗词作品。
“花开花落又一年,老年大学读书忙。夕阳虽已近黄昏,焕发青春乐无穷。”这是住在师苑社区的退休教师李涛的感言。
“一半是山水,一半是诗歌。”在很多重大场合,马鞍山常常不提自己在经济上取得的突出成绩,给自己贴上“诗歌”的标签,以这样的方式推销自己。
文明之城
马鞍山市实验小学的老教师孙元坤,四年前打字都不太会,现在每天背着电脑上下班;两年前,机关干部郭芳就在网上给自己的孩子建立了博客;连续近三年时间,进城务工人员王平每周都会到网络大学电子阅览室查阅农产品行情……
多年来,学习型机关、企业、社区、村镇和家庭的创建活动,带动了整个社会学习活力不断提升,不仅把马鞍山塑造成一个诗意之城,更在全体市民中形成了崇尚知识、学习技能、思改革、谋发展的浓厚氛围。
十几年来,马鞍山市的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和人均值一直保持全省领先地位,其中部分指标达到或超过“长三角”平均水平。2007年5月,在中国国际徽商大会文化产业项目签约仪式上,马鞍山现场签约3个项目,吸引投资3个亿。“文明也是生产力。”马鞍山市市委书记丁海中说,“文明建设出现‘短腿’,其他方面难以持续发展。”
在马鞍山市半山花园社区,记者看到,草坪里的草杂了,有人主动拔除;健身器材的螺丝松了,有人悄悄拧好。小区里的居民和谐而快乐。但不久前他们也闹出了一些“纷争”。原来,这个社区的治安巡逻队成员以前都是党员,后来居民强烈要求不能只给党员“特殊待遇”。于是,社区从今年开始决定“改制”,没想到十来个名额,引来上百人报名。都是熟面孔,社区主任夏世芳没有办法,只有曲线“扩招”,实行轮换执勤。
今日的马鞍山,社会文明程度随着市民文明水准的提高而不断提升。诚信建设得到大幅度加强,社会保障、金融等系统建立起信用网络体系;全市经常参加活动的志愿者超过3万人,累计提供30余万人次志愿服务;慈善意识深入人心,获得了首届“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全市涌现出两个全国文明单位、4个全国创建文明单位先进单位、45个省级文明单位、221个市级文明单位……
“构建学习型社会、打造诗歌之城、创建文明城市,不仅是马鞍山人热爱生活、追求生活质量的体现。”马鞍山市市长姚玉舟说,“更是我们这座城市向更高层次思考、实现深层次文化追求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