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机械化战争是靠齿轮转动书写战争篇章的话,那么21世纪的信息化战争,则是靠信息网络决胜千里的。从南昌起义烽火城楼上走来的我军通信兵,由发展初期的“一部半”电台起步,现已形成以有线和无线相结合,集声、光、电为一体,联通海陆空天、纵横八荒的我军信息化建设排头兵。
从“塞绳”到“鼠标”
“塞绳虽短,系千军万马;塞孔虽小,见战争风云”,这曾是我军通信兵数代相传的座右铭。而今,走进我军通信机房,看到的则是通信兵用原先拿惯电话塞绳的手,摸着鼠标在一排排电脑前自由地点击。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我军通信建设开始由模拟向数字转变,仅用不到10年就完成西方发达国家要20多年走完的路,语音、数据、图像传输一体化的数字通信得到飞速发展。目前已基本实现通信技术体制由模拟向数字转变,通信线路由电缆向光缆转变,通信交换由机电向数字程控转变,通信终端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变,通信网络由单项业务向综合业务转变,通信管理由人工向智能转变。
庞大复杂的通信网系,高度集成的数字化装备,使过去“各管一段”的值勤维护方法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总参某通信总站率先推行国际电信领域“受控性维护”理论和信息网络“无级化管理”模式,完成“信息网”通到连队、“指挥网”建到台站、“监测系统”连到要素,把管控触角延伸到末端,从根本上提高了值勤维护的效率和质量。
值勤维护模式的转变牵引训练转变。从2002年起,总参通信部在全军组织实施通信业务网值勤、训练、管理正规化、科学化建设,经过不懈努力,现已建成平战结合、三军共用、标准统一的军用通信网络智能平台,从而实现了网络监控智能化、信息交互实时化、值勤管理可视化、联训联考网络化。
如今,总部人员足不出户即可通过网络随时查看和指导全军通信官兵的值勤、训练和管理。
从“点对点”到“网对网”
全军公用电话网、数据通信网、全军军事综合信息网等相继建成,实现了我军指控网络的升级换代,标志着我军集声光电一体,连通天上、地面、地下、海底四通八达的现代化立体通信网络系统已全面开通运行。
网系的建立改变了以往三军各自组织、按级保障的模式,初步形成“点对网”、“网对网”的通信组织运用模式。“一网连三军,天涯若比邻”,漫长的边防线和火热的演兵场尽收眼底。据专家介绍,我军新一代通信网以光纤通信为主,以卫星、微波通信为辅,构成一个高速率、多路宽带传输网络,可提供文电处理、视频服务、语音和电子邮件、信息检索等多种应用业务。依托军事综合信息网,昔日素有“信息孤岛”之称的边关、海岛与大陆腹地连成一体,从根本上解决了边海防一线部队通信业务单一、手段落后的问题。为确保网络安全运行,我军通信兵在修筑信息高速公路的同时,也强化了法律法规的建设,研制了近千个系统软件,制定《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化工作条例》等几十部法规。建立全军指挥控制系统安全监控机构,增强系统抵御网络黑客、计算机病毒攻击的能力。
从“传令兵”到“信息战士”
今年4月,首届国家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研究高层论坛暨首届全国信息化研究优秀成果颁奖仪式在京举行。全军某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参评的著作《军队信息化建设研究》和《国家和军队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等两项成果荣获二等奖,它标志着我军信息化理论探索走到全国前沿。
全军信息化转型,往年以“传令”为业的通信兵,要当“信息战士”;通信兵转型,教学科研要先行。全军第一个信息战重点实验室建立,全军师旅指挥员信息战理论开班,奏响我军初中级指挥员“信息砺兵”的序曲。重庆通信学院从适应我军信息化建设需要出发,先后建成15个学科专业网站、14个专题数据库、54门网络课程、160多门必修课配套网上教学资源等。为完善信息化教学平台,他们努力提升校园网络化水平,使干线速率达万兆,重点加强了军事通信数字图书馆等信息资源建设,为学员高速上网、在线学习、互动答疑提供了便利的软硬件环境。
信息化条件下的联合作战是院校教学转型的焦点,西安通信学院把课堂延伸到战场,他们围绕未来需要调整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思路,开设大量新颖实用的内容,为部队提供“订单式”和“量体裁衣”式的育人服务,与部队装备发展实现“同频共振”。
新闻链接
我军通信兵的三次历史性跨越
第一次历史性跨越我军通信兵部队成立于八一南昌起义中,当时是作为保障起义的作战指挥和各部队之间协同配合的兵种投入使用的。在此后的革命战争中,逐步实现从分散人员到初步编成建制、从发展人工交通网到建立无线电通信的跨越。
第二次历史性跨越1956年,中央军委决定将通信兵作为一个兵种来建设。在这一时期,通信兵部队重点建设了地下电缆通信网,建成完整的架空明线网和短波电台通信网,在全军团以上部队都建立平战结合的无线电值班通信。
第三次历史性跨越近年来,通信兵在全军逐渐形成以指挥所通信网络为基点,有线电以光纤为骨干,有线和无线相结合,平时与战时相结合的国防通信网络;实现“三网一结合”的军事通信体系发展;同时按照信息化战场通信需要,不断增强信息化装备研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