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路让村民吃上“旅游饭”
大别山南麓的黄冈市,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著名的“黄麻起义”曾在这里爆发。北边是连绵群山,南面被长江阻断。黄冈,一度是交通的“死角”。外面的人进不去,里面的人出不来。但近几年,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7月,记者来到黄冈红
2004年,交通部门投资1400万元修建的旅游路建成通车,宜昌一家旅游公司前来投资开发了对天河探险漂流,迁出的村民又搬回,吃上了“旅游饭”。以惊险为特色的对天河,仅2004年7月1日当天就吸引了1300名游客前来漂流。村支书秦基友介绍,村集体依托旅游业成立了两个公司,分别吸引31户和49户村民参股。2007年,该村人均收入达到3000元。
据了解,“十五”以来,黄冈老区重点交通项目和通乡通村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00亿元。黄冈革命老区实现了100%的乡镇通油路。
新路催生百分钟“经济圈”
沿着2001年竣工的红安县县道红华路,赶到该县最偏远的乡镇华家河镇只需30分钟。过去,进村只有一条一尺来宽的泥路,需要半天时间。
“路未通之前,板栗打下来只能放在家里烂掉,上门收购价只有七八毛钱一斤,栗价伤农啊!”石堰村村民黄新建说。2006年,3.5公里长的进村路得到硬化,板栗运到武汉只要两个小时。从河南、广东、浙江来的贩子闻讯扎堆儿在村口收购,价格2.2元一斤。进村的“梗塞”彻底打通了,头脑活络的黄新建承包了50亩板栗园,采摘季节要请10多人帮忙。“路的作用相当明显,采收季节有数百人来我村打工,农民为农民打工,过去想也不敢想啊!”村支部书记黄宏文感慨地说。2006年,石堰村人平均收入2570元,其中来自板栗的就达1100多元,全村有80%的村民在近两年盖起了楼房。
路,缩短了时空距离,扩大了知名度。石堰村离乡镇最偏远,过去是典型的交通“死角”村。现在,石堰村人均拥有6亩板栗园,是远近闻名的“板栗第一村”。拥有4000亩板栗基地的石堰村还带动了周边村的发展。现在,金桥村、邓桥村的板栗基地也发展迅猛,秦湾村则专门发展运输,全村拥有各类运输车辆168台,不少人成了收购大户。
黄冈市交通局局长万章热说,现在正着力打造所有县市上高速半小时“快车道”,形成黄冈到各县市区不超过100分钟的“经济圈”。
新路让茶乡“火”起来
位于大别山北麓的安徽六安近年来因茶而富。
六安茶全国有名,六安瓜片更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家住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油坊店乡朱堂村的村民刘华是这里有名的茶农,他说,六安瓜片茶就是六安市的金寨和霍山两县所产的最佳。可这也是近两年才“火”起来的。“酒香也怕巷子深”,过去这里不通路,想卖茶叶就要用自行车驮或者用担子挑到市里去,一趟至少要四五个小时,一年也就能卖两千斤。
据了解,2003年交通部提出“修好通村路,服务城镇化,让农民兄弟走上柏油路和水泥路”的号召,安徽省也加大了“村村通”工程建设力度。2006年开工建设了“村村通”工程项目695个,总投资4.75亿元,至年底已建成1671公里,解决了近200个村的通路问题。
农村公路修通之后,茶农们把茶市直接开到了村子里。油坊店乡朱堂村兴建的皖西朱堂茶叶大市场,短短几年已经发展成皖西第一大茶叶市场,市场年交易量达4000万公斤以上,交易额创下1.2亿元。
安徽省交通厅厅长宋卫平说,去年,安徽省新改建农村公路1.79万公里,完成投资67亿元;建成农村客运站150个、停靠站点600个,完成渡改桥30座,渡口改造151道;新增通水泥(沥青)路的建制村1892个,1471个建制村新开通客运班车;建制村通公路率达98.7%,客车通达率由81.2%提高到86.5%。
【历史记忆】黄冈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活动的重要地区,1927年11月23日,这里爆发了“黄麻起义”,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土地革命时期,这里诞生了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的红四方面军和红十五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四支重要革命武装力量;抗战时期,李先念率新四军五师在这里纵横驰骋;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在缔造人民共和国的峥嵘岁月里,黄冈有44万人为中国民主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在这片被鲜血染红的土地上,“紧跟党走,不屈不挠,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老区精神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