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华北重要商埠―――河北省石家庄市,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外来务工经商人员迅猛增加,近年来有60多万人来这里寻找发展机会。与之相伴,石家庄市妥善安排了5.5万余名外来人员子女的入学。7月3日,本报在头版头条刊登消息
《平等是爱和谐是美5万余外来学生石家庄快乐就读》,在石家庄乃至全国引起热烈反响。外来人员子女入学是一个难题,广大读者纷纷来电希望看到有关的进一步报道。于是,本版约写了这篇通讯。
即将毕业的石家庄正东路小学六年级一班的外来学生在争先恐后地向老师赠送告别卡片。李东顺摄
一位家长的心声:“我们因为缺钱才来到这座城市,可我们并不缺少对孩子的爱,看到孩子在异乡良好的学习环境里每天都有长进,这比我们挣几百万元都高兴。”
7月5日,石家庄市正东路小学六年级一班的教室格外热闹,在同学们自发组织的毕业前最后一次班会上,大家争先恐后地递给老师一张张写着祝福话语的彩色卡片。同学们最纯真的语言表达了同一个心声:感谢老师,感谢学校给我们这些外来学生无私的关爱。
已经有60年校史的正东路小学坐落于石家庄市中心,距离“全国十强”之一的南三条小商品批发市场仅几十米。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这个小学96%的学生都是外来人员子女。在办学理念上,学校始终坚持对学生一视同仁,让所有的孩子可以在同一片蓝天下茁壮成长。
谈起自己的女儿在石家庄上学后的变化,从湖南常德来的康春临女士十分激动。她说:“我们夫妇俩来石家庄经商两年多了。去年,女儿该上小学三年级了,我想从老家把她接过来,可是不知这里的学校能否接收,又担心孩子来了会受歧视。后来我们到附近的小学打听,没想到学校在看了我们的证件后立即答应接收。校长还说,我们这里没有本地人与外地人之分,只有勤奋与不勤奋之分,让我们放心,孩子在这里上学和在家一个样。”
入学不久,康春临惊喜地发现,女儿康谧晓已融入到新的学习环境。向来“很刁”的女儿逐渐改变了。她普通话讲不好,同学们就和她“结对子”,帮她纠正发音。不久女儿当选了学校的“红领巾播音员”,孩子可高兴了,每天回家都认真地模仿“新闻联播”。
“我们因为缺钱才来到这座城市,可我们家长并不缺少对孩子的爱,看到孩子在异乡良好的学习环境里每天都有长进,这比我们挣几百万元都高兴。”康春临说。
康谧晓同学只是石家庄5.5万名外来学生中的普通一员。他们在石家庄市愉快就学,接受与市民子女完全相同的九年义务教育。他们已经把这个城市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
一位市委书记的亲情:“外来人员远离了故土和亲人,带着美好的憧憬和希望,到石家庄这片热土来创业……我们要像亲人一样善待他们,使他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这是各级各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河北省委常委、石家庄市委书记吴显国把来石务工经商人员亲切地称为“新石家庄人”。他说:“他们远离故土和亲人,带着美好的憧憬和希望,来到石家庄这块热土,为石家庄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像对待亲人一样善待他们,使他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是各级各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市教育局副局长韩保来介绍说,目前,在市区的外来务工经商人员有60万人。仅市内5区,外来人员子女就占到了在校学生总数的20%。而地处繁华商业区和城乡结合部的十几所学校,外来人员子女已超过50%,最多的高达96%。2001年8月,石家庄在省会城市中率先对户籍制度进行改革,降低了入市的门槛,改革实施后的第一年就有36万人落户石家庄,3万名外来子女在市区入学。
为保证外来人员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益,石家庄市出台政策:在高中招生方面,已迁入该市的外来人员子女,统一参加全市中考,择优录取;户口不在该市,需在该市借读的,按同级同类学校互转原则,为其办理正常的转学手续。小学招生和小学升初中方面,按照“流入地政府为主,国办学校为主”的原则,不论户口是否在该市,一律与市民子女同等对待,家长持务工经商证明、房屋租赁证明、浮住户口或暂住证到所在区教育行政部门登记,由所在区教育局按学生实际住址,划片免试就近入学。
“我们严格执行市委、市政府就近入学的有关规定,非片内的学生即使成绩再优秀,家长的门路再‘硬’,也不能接收。而居住片内的外来人员子女只要持暂住证、合法的就业(经商)证明、片内的租房证明,就可以毫不费力在我校报名入学。”省级示范性学校石家庄市第十中学副校长马建昆说。该校2870名学生中,外来人员子女已占到42%。
这几年,市委、市政府多次下发文件,将外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教育问题纳入教育事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了各级政府的主体责任。一方面扩大外来人员子女集中学校的办学规模,扩大接收外来人员子女的国办学校数量;另一方面,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师资配备,为外来人员子女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市政府副秘书长刘志辉告诉记者,近3年,市政府先后投资1.5亿元,各区政府投资2.3亿元,在市内5区各增加了一所中学,又投资3亿元,在市内5区新建了20所小学,共增加教师2000名,多增加教师工资和公用经费0.51亿元。
上世纪末,曾有一批外地农民涌入石家庄拾荒,他们租不起房子,就在城郊结合部搭建窝棚居住,逐渐形成一个“垃圾村”。政府有关部门深入调研后,投资几十万元为“拾荒人”建了临时住房,又让这里的36个孩子免费进入附近的南栗村小学就读。几年来,政府先后投资60余万元,扩大南栗村小学微机室、图书馆、实验室等教学设施,使“拾荒人”的孩子同当地孩子一样享受到正规的良好教育。目前,这个有556名学生的南栗村小学,外来学生达305人。
“两个孩子能在这么好的学校读书,还享受每人每年600元的困难补贴,这是俺做梦都想不到的。”几年前,重庆市云阳县江口区帆水乡双福村的彭远斌夫妇带着一对儿女来石家庄拾荒。儿女都到了入学年龄,由于没有学上,整天与垃圾为伴。他们正在发愁时,区政府、教育局和公安民警找上门,让两个孩子免费到南栗村小学就读。如今,彭远斌的儿子彭生军已顺利升入第49中学,女儿彭晓娟还在南栗村小学读四年级。
一位外来少年的诗朗诵:“我们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我们有个共同的家,那就是美丽的石家庄,在这个大家庭里,充满了真挚的爱,散发着温暖的馨香……”
针对外来人员子女与市民子女在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学习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并普遍存在自闭、内向、语言交流不畅等问题,石家庄市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尽快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环境,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006年,石家庄市教育局发出《关于做好农民工子女心理疏导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县(市)区教育局和直属学校,都要建立心理维护中心,各学校设专业心理教师对外来人员子女进行心理疏导,使他们成长为阳光少年。今年4月,石家庄市又成立了国内首家省会城市“未成年人心理维护中心”,把流动人口子女心理维护工作列为一项重要内容。
新华路小学有一个来自河南的学生,由于父母常年患病,全家靠哥哥卖菜为生,困难的生活让他产生了严重自卑心理,甚至一度不想上学。老师发现后,一边重点对他进行心理辅导,同时发动全校同学对他资助。终于使他顺利毕业,现在这个学生已经顺利就读于市35中学。
去年,东简良小学四二班转来一名叫王瑞瑞的女同学,父母在批发市场卖菜,每天起早贪黑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王瑞瑞蓬头垢面,性格腼腆,不肯多说话。
邢成美老师经常和瑞瑞谈心,还动员卫生委员李晓娅和她结成“一帮一”对子。每天早晨,李晓娅就等在学校的大门口,看到王瑞瑞就马上跑过去,把她领到水龙头前,帮她洗脸梳头。放学后,同学们到王瑞瑞家里教她洗衣服,收拾房间。星期天,同学们还把王瑞瑞请到自己家里一起吃饭写作业。大家一起学习和生活逐渐让这个来自农村的女孩变了,变得干净、漂亮了,性格也开朗了,脸上挂起了灿烂的笑容。
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实际情况,石家庄各学校还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文明意识教育、劳动致富教育,依法纳税教育和守法教育。正东路小学成立了河北省首家“小消费者协会”和“少年税校”,不但教育了学生,督促了家长守法经商,也增进了亲子交流。南栗村小学、宁安路小学则开展了“看看谁的袜子洗得干净”、“发现你的闪光点”、“好朋友一起玩”、“谁的普通话更标准”等活动,着眼于提高孩子们的综合素养。
外来人员子女在石家庄得到的发展是德、智、体全面的发展。黄一梦同学获得全国拉丁舞少儿组第一名,林慧洁同学获中央电视台少儿英语大赛三等奖。在今年“六一”国际儿童节联欢会上,正东路小学三年级孙高雅同学的诗朗诵表达了众多外来孩子的心声:
我们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
我们有个共同的家,
那就是美丽的石家庄。
在这个大家庭里,
充满了真挚的爱,
散发着温暖的馨香。
无论你来自天南还是地北,
无论你来自城镇还是山乡,
这爱穿过地域的隔墙,
打开心灵的门窗。
明媚的阳光下,
我们手拉着手肩并着肩,
知识的殿堂里绽放着明天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