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民似乎更能体味这种香味,它沁入到创业中,发散在日常生活间,漂浮在洁净的街道上,弥漫在西湖边,
这种馨香来自于一项评价:杭州是最具幸福感的城市。
这种馨香也来自杭州市为未来5年设定的发展目标: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
进入6月以来,这种香味更为馥郁:在全市开展的“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大讨论”中,人们正在灵魂深处细细品味这种灵魂的香味。
问计于民确定城市发展目标
自2006年8月起,杭州市一项别出心裁的活动引起媒体的关注:问计于民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和城市品牌。市政府邀请有关专家和软件、通信、旅游、会展、丝绸、房地产等行业人士,就城市发展目标和城市品牌献计献策。同时,成立杭州城市品牌评审专家组,实行专家评审、公开征集与投票结合。
10月8日,杭州市政府向全国公开征集城市品牌建议。短短10天,20多个省市共寄来4620件品牌建议函。
在评选中,“生活品质”一词吸引了专家们的眼球。他们认为,单项比,杭州山水不及桂林、黄山,经济不如上海、深圳,文化遗存不如北京、西安,但杭州既是文化名城、旅游胜地,又是经济强市、天堂硅谷,加上多年来倾心打造“住在杭州,游在杭州,学在杭州,创业在杭州”四张金名片,使杭州成为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高度融合体,应把“生活品质”作为城市发展目标和城市品牌。
专家评审组从4620件作品中层层筛选,最后确定十大入围品牌:生活品质之城,幽雅生活之都,东方明珠・人间天堂、风雅钱塘・梦想天堂、人间天堂・品质杭州……
11月14日,读者投票开始,十大品牌中将由票决诞生三大品牌。
10天后,最受欢迎的三大品牌诞生:“生活品质之城”、“风雅钱塘・梦想天堂”、“人间天堂・品质杭州”。其中,“生活品质之城”以65461的票数高居第一。新的城市发展目标和城市品牌终于脱颖而出。
显然,此次征集活动所起到的作用在征集品牌的同时,杭州市也完成了推进党务公开的开篇之作。
今年1月8日,杭州市举行隆重集会,公布城市品牌。这是杭州建城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时刻,这座拥有2228年历史的文化名城终于有了自己的品牌。
2月中旬,杭州市党代会上,“生活品质之城”被写入报告中。
专家认为,杭州市的实践意味着以GDP论英雄的时代结束,一个全新的城市评价体系开始了:以民生为视角,关注人民的生存状态,把人民的生活品质和人民的幸福感作为执政者追求的目标,这是一次巨大的进步,它颠覆了传统的发展目标,为全国城市发展提供了一个榜样。
为了“人间天堂”不再蒙羞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因其美丽,而被称做“人间天堂”。
然而,“人间天堂”也曾遭人奚落。上世纪70年代,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杭州时曾留下一句令杭州人脸红的话:“美丽的西湖,破烂的城市!”
知耻而后勇。上世纪80年代起,杭州城市建设突飞猛进,“一纵三横”、“五纵六路”等一系列大动作,使“破烂城市”开始脱胎换骨。为使西湖这颗明珠更加璀璨,20多年来,杭州对西湖施行了有史以来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手术”:南山路改造,将沿湖建筑尽行拆除,从此西湖坦呈于路人眼前;西湖西进,恢复了历史上的西湖旧观;茅家埠整修,龙井改造,灵隐扩建,北山街治理,杨公堤整修,共恢复、整治100余处景区和景点,使“一湖两塔三岛三堤”的西湖全景重返人间。
2003年,当西湖沿岸整治工程全线贯通时,杭州市又推出惊人之举:宣布环湖所有公园一律取消门票,免费向游人开放。
彼时,外地许多旅游景点门票正竞相涨价。
一纸昭告,赢得一片喝彩。从此,杭州每年少了数千万元的景区门票收入,而此举却无言地印证了杭州市提出的“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人文精神。
据悉,世界上很多国家对公益性景区景点都实行低价策略。意大利最贵的景点门票价格不到人均月收入的1%;法国卢浮宫8.5欧元;美国规定所有国家公园门票价格不得超过20美元。杭州正在向发达城市方向迈进。
大气的杭州人,使“人间天堂”更加魅力难挡:2004年国庆黄金周,杭州游人暴增,旅游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了51.43%。此后几年,杭州游人不断增长,杭州的餐饮、旅馆、零售全行业火爆,政府由此获得的财政收益增加了何止亿元!前5年全市财政收入由188亿元增至624亿元,这里有多少是免票免出来的效益?难以算清。
杭州人不傻:“欲擒故纵,退一步进两步,杭州人最懂,真懂。”
杭州环境的嬗变,开头并非人人理解。前些年,杭州城市建设进入高峰,到处是工地,到处堵车,到处是噪音,马路修了挖,挖了修;房子建了拆,拆了建。杭州城内怨声、骂声,声声噪耳。为此,市委、市政府承受了不小的压力。
当城市建设尘埃初定,人们蓦然发现:杭城街道变宽,马路变净,水更清,天更蓝,杭州更变得诗意般美丽了。
抱怨声消,赞美声起,中间隔着的是城市建设的过程。人们这才明白,城市建设也像妇女分娩,也要经历“阵痛”。
杭州是个充满文化的城市。漫步白堤而思白居易的“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徜徉苏堤而忆苏东坡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流连放鹤亭而品味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观岳庙则咏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杭州的一物一景充满了文化,无处不流溢着文化,生活在杭州,不想受文化熏染都难。
杭州人的幸福感就这样从满湖碧波中,从满眼葱茏中,从无处不在的文物古迹中飘溢出来,沁入人们的每个毛孔。
逼近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
“共同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这是党的十六大报告的结束语。
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这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追求的目标。在杭州,这一终极目标已成为现实的追求。
据专家介绍,在杭州的人文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过三个高峰:代表玉文化的良渚文化;“保境安民”、“以民生为出发点”的吴越国;以世俗化、市井化为特色,体现生活品质中“以民为先”思想的南宋。这三个高峰都体现出民生的特点。
正是受传统的影响,杭州人更加关注民生,关注生活。
曾有人对杭州将“生活品质”作为发展目标产生误解,杭州已经生活得够好了,还要提“生活品质”,这不是提倡奢华生活吗?鲁迅先生曾劝郁达夫离开杭州,理由是:杭州是个消磨意志的城市,只适宜生活,不适宜工作和创业。难道杭州要成为一个养懒人的城市吗?
当然不是。杭州市政策研究室主任胡征宇认为,此意大谬。他说,“生活”在杭州话里有双重含义,既表示日常生活,也表示创业,杭州话称工作为“做生活”。生活和工作在杭州话里是一回事。杭州经济高速发展,正是杭州人勤奋创业的结果。
“把生活品质作为一座城市的发展目标,这是一种进步!”著名快乐经济学家陈惠雄教授说。“杭州市的这一目标已逼近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这也是共产党所追求的终极目标,那就是人人过上幸福的高品质的生活!”
陈惠雄认为,过去是“重视了GDP增长,这在一定意义上并没有错。错的是把经济增长这个手段或过程当目的了。”他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一直提倡先建设,后生活;先生产,后生活;重积累,轻生活。这在一定阶段是对的。但是,积累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建设是为了什么?发展经济又是为什么?归根结底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让人们获得一个具有高品质的快乐幸福生活。可是无论在改革开放前还是改革开放以来,这个问题都被忽视了。尤其是在今天,一些地方政府以GDP为中心的发展观念取代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忽视了健康、亲情、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平衡发展,使得“发展是为了让人们快乐幸福生活”这个终极价值与终极目的理念被淡化了。
杭州市过去5年的发展可谓辉煌,GDP从1568亿元增至3441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3029美元增至6505美元,财政收入从188亿元增至624亿元,达到中等发达城市水平。
5年中,杭州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国际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最具安全感的城市等荣誉,连续3年被世界银行评为“中国城市总体投资环境最佳城市”第一名,连续3年被《福布斯》杂志评为“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第一名。
杭州,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百尺竿头,如何更进一步?杭州市为未来5年设定的战略目标是: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这意味着杭州将从中等发达城市跨入发达城市行列。
杭州市委、市政府更大的目标是仅仅实现GDP指标远远不够,衡量这一历史性跨越更重要的是还要看杭州人民是否真正享受到发达城市的生活品位和生活质量,是否拥有相应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而这一切都被归结为“生活品质”。
何谓“生活品质”?杭州市的定义是:“生活品质”是人们生活的品位和质量,包括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环境五大生活品质。这个“生活品质”将覆盖城乡,将城市居民、困难群体、外来打工者、农村居民均包括在内。
把一座城市的发展放在生活品质这一现实而又终极的目标去把握,杭州市开了先河。
“建设生活品质之城,这既是每个普通市民的愿望,又是杭州发展的长远目标。”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说。“它从人们日常的、又是根本的需求角度来审视城市发展,把城市发展放到一个现实而又终极的意义上去把握,使城市与市民紧紧地连在一起,使经济社会发展与市民日常生活紧紧贴在一起,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民为先的执政理念。”
“杭州建议”:由追求物的指标转向人的个体
“幸福是一种灵魂的香味。”国家发改委以独特的嗅觉闻到了杭州人的“灵魂香味”。于是就有了一项名为“以生活品质为导向的综合评价体系研究”,这项由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立项、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牵头的课题历时9个月完成。
2006年9月下旬,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和杭州市在北京共同举办“提高生活品质,推进和谐发展”研讨会,来自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党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统计局、中国社科院等单位的专家,围绕杭州市提出的“生活品质之城”畅所欲言。专家们认为,“提高生活品质反映了我国近一百年历史发展的进程”,“是对社会发展研究领域迈出的新的一步”,杭州市的实践“站在了发展的前沿”,“值得进一步探讨研究”。
会议形成了“生活品质评价的导向性建议”,即著名的“杭州建议”:生活品质评价应由以城市建设为本转向以人的生活为本;应由注重经济发展指标转向人文社会发展指标;应由注重人的生存性指标转向人的发展性指标;应由注重客观理性分析转向主观感性评价;应由注重单项性指标转向集束性指标;应由注重共性指标转向个性指标;应由注重反映量的指标转向反映质的指标等。
“杭州建议”的诞生意味着我国的城市评价体系将由过去追求经济等各项物的指标转向人的个体,这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在城市评价体系中的创新。
杭州是美丽的,生活在杭州的人是幸福的。但并不是什么都满意,杭州还有许多不足。读书难、就医难、行路难、停车难、住房难、办事难等诸难并存,依然困扰着杭州市民。也正因如此,杭州市委市政府已经连续6年每年为市民解决七大难题。
“生活品质”是个发展中的概念,永远没有尽头,永远没有止境。
但杭州的未来肯定会更美好,因为目标已经确定,方向已经明确,有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灵魂的香味”将会更加浓郁。
压题照片为杭州西湖畔雷峰塔。(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