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杭州:用规划保护皇城遗址

2007-07-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潘剑凯 我有话说

●两米深地下存留着临安皇城遗址
●根据不同方位制定不同的保护规划
●在保护与利用间找到最大“公约数”

 

     &nbsp

;      ①                      

柳永《望海潮》云:“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杭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跻身“中国七大古都”之列。公元十一二世纪南宋定都于此,在杭州历史上写下了最为耀眼的篇章。

随着西湖综合保护工程进入“收官”阶段,吴山景区综合整治、玉皇山南综合整治已经深入到南宋皇城遗址保护范围。最近,一份历时两年,由中国文物研究所、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和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编制的《临安城遗址――皇城遗址保护规划》摆在了杭州市主要领导的面前,这标志着杭州将加快启动这一事关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大工程。

通过适度利用实现真正的保护

南宋皇城遗址是临安城遗址的核心部分,位于杭州城南凤凰山东麓宋城路一带,东至馒头山东麓,西至凤凰山,北至万松岭路,南至笤帚湾,曾建有殿、堂、楼阁约130余座。但由于历史变迁、人为破坏,现地面仅存城墙遗址和后苑部分遗迹,绝大部分建筑遗址已掩埋在两米深以下的地下。为它们做规划,并不是一件容易事。

参与做规划的中国文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查群介绍说,这份规划长达8万字,涉及对遗址的保护、利用、管理以及研究。规划的细致程度,甚至包括周边建筑的颜色、风格、高度,以及遗址与遗址个体之间的关系。规划从2005年5月开始到初步成稿,只用了半年时间。而这两年来,通过听取国内专家以及相关部门的意见,规划在不断调整、改善。

6月29日,杭州市委、市政府召开研讨会,专题研究《临安城遗址――皇城遗址保护规划》。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指出,南宋建都杭州的100多年,是杭州2228年建城史上的一个发展高峰,使杭州成为了当时的世界级大都市和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南宋皇城遗址在地下得到了完整的保护,这是一件幸事。杭州市委、市政府和广大市民要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保护好南宋皇城遗址,当好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薪火传人。

“保护好南宋皇城遗址,关键在于处理好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王国平说,“要坚持积极保护,以保护为目的,以利用为手段,通过适度利用来实现真正的保护,在保护与利用之间找到一个最大‘公约数’。”

据介绍,杭州市将坚持依法保护,根据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风景名胜区、城市总体规划和相关控制性详规、单位和居民搬迁等4个层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搞好南宋皇城遗址保护规划,做好遗址保护工作。要坚持统筹规划,使遗址保护规划与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凤凰山景区、吴山景区控制性详规,杭州城市总体规划和相关单元控制性详规相衔接,与一系列杭州市正在实施的重大工程规划相衔接。

遗址保护规划体现实事求是

据介绍,整个规划的时间从2005年开始至2025年为止,每隔五年为一个阶段,共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侧重,四个阶段的总投资概算大约11.03亿元人民币。第一阶段将发掘丽正门、和宁门、西门遗址与部分南城墙、城壕遗址等;第二阶段结合主要宫殿基址展示及西门与南城墙展示,建设遗址公园等;第三阶段考古发掘东宫与后苑部分等;第四阶段结合丽正门展示,整理梵天寺环境景观,结合山脊游览线,开发圣果寺遗址、月岩、忠实亭等地面基本无现代建筑的景观,整理并保护开发德寿宫至皇城遗址之间的景观,如太庙、三省六部、御道、建设南宋文化游览区。

在研讨会上,有关专家认为,这份规划做得相当细致,基本上是可行的,因为遗址保护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要根据不同的方位制定不同的保护规划,在执行的过程中千万不要操之过急,一切以保护为前提。显然,这次编制的《临安城遗址――皇城遗址保护规划》并不是最后的定稿。《临安城遗址――皇城遗址保护规划》将在吸取各方面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后,经浙江省文物局上报国家文物局,征得同意后,再由杭州市政府报请省政府予以批准并公布实施。

在采访中,记者有幸目睹了规划中的部分内容,这些内容体现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和保护为主的精神。例如:遗址展示区包括以宫殿为中心的展示区、以西门为核心的展示区、以和宁门为代表的广场区、东宫与后苑的绿化休闲区等。以宫殿为中心的展示区,经过考古发掘弄清格局后,对主要基址施行保护措施后进行展示,并在地面通过景观设计表现宫殿格局。

对官署部分,则将规划建成市民广场公园。建成前进行考古勘探,城墙基址以地面绿化加以表示;若有重要遗址,先发掘,再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展示。东宫与后苑部分规划将形成绿化休闲区。经过考古发掘弄清格局后,揭示主要基址,施行保护措施后进行展示。

   

②                ③

解决御道与隧道“互相争路”难题

站在凤凰山巅,回望西湖的千年风云,面对着历经南宋王朝150年盛衰的故地,令人深刻地感受到历史的沧桑。杭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如果没有同步足量的历史沉淀遗存,那么就会有“古都”、“失重”和“失忆”的担忧!

被列为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南宋御道遗迹的发掘是因为一项重点工程的施工。2003年3月,由于在施工中发现了南宋御道遗迹,被称为“西湖第二环线”咽喉的万松岭隧道停工了。文保人员对东接线的必经之地严官巷及周边地区进行大规模抢救性发掘,取得了南宋御道遗迹、御道西支道遗迹、御道桥堍和桥墩基础遗迹、南宋白马庙遗址等重大发现。

一个难题摆在了杭州的面前:一边是投入巨资的隧道工程亟待完工,一边是珍贵遗迹需要保护和展示。隧道、御道谁该让谁?

在争议中,杭州市提出要处理好道路畅通、文物挖掘、部分遗址展示的关系,做到既不是遗址向道路让路、也不是道路向遗址争路,而是两全其美。市政府还规定,在专家们没有充分论证,拿出可行和完美的方案之前,任何人都不能动工。

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形成了隧道御道各行其道的建设方案。如今,坐落在严官巷的遗址被分为南北两大坑,供行人行走的路夹在两坑之间,宽度为5米左右,而隧道东接线道路的计划宽度为10米。因此,新路的机动车道将在原先5米宽的老路上向两边作适当的延伸。其中,部分路面以高架的形式覆盖在遗址的两大坑上,遗址的上面与四面将用有机玻璃封闭,并用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物遮挡阳光;新路的人行道则与机动车道分开,绕过坑的另一边,行人站在人行道上,南宋遗迹尽收眼底。

历史文化名城的人文基础可以更好利用

御道隧道之争向杭州这样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提出了一个非常现实和迫切的问题:如何在现代化城市的发展中保护好古城、保护好文物?

这次“争路”,暴露了文物考古先行的原则难以落实的问题。一些文物专家指出,如果施工前认真执行文物考古先行勘察的原则,就不会造成因工程建设而破坏地下文物的情况,可以避免遇到重大遗址迫使工程停顿或废弃造成的巨大浪费。

“争路”也提示了城市的规划者:在遗址众多的地区进行工程建设前,应先行规划和考古。当工程建设和遗址相冲突时,应尽量降低损失。一些当地的老百姓则更进一步提出:为什么像杭州这样的古城,至今还不出台一个像样的古城保护规划?

正是这些争议,最终促使杭州加快编制《临安城遗址――皇城遗址保护规划》的步伐。据介绍,在进行规划之前,专家们曾做过一个针对杭州市民的问卷调查,希望先了解杭州人对待南宋皇城遗址保护的看法。调查问卷302份,对象涉及学生、工人、商人等。

在被问到“你是否知道南宋皇城遗址的具体位置”时,41%的市民表示非常清楚;46%的市民表示虽不了解具体位置,但知道南宋皇城遗址。被调查者都希望,杭州能加强对这个遗址的宣传力度。

相当一部分市民希望未来杭州能有一个南宋皇城遗址博物馆,让大家了解这段历史。在被问到“什么方式比较适合南宋皇城遗址保护利用”时,38%的市民表示,希望保持现状;43%的市民表示,要突出遗址进行保护;仅少部分市民觉得,需要进行恢复重建。

专家认为,调查说明杭州人对历史文化的理解非常深,对历史的认同度很高,这是未来开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有利条件。

照片说明:

①南宋御街。②南宋时期的蓄水池设计十分科学。③严官巷南宋御道考古发掘现场。图片来源:杭州市文物考古所

 

链接

南宋皇城是宋高宗赵构于建炎三年(1129年)定都后修建的。史书记载,皇城建筑规模宏伟瑰丽,望之如天宫化成。随着岁月的推移,昔日巍峨的宫室早已荡然无存,但遗址还在。2001年,南宋临安城遗址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又被国家列入“十一五”一百处重点保护遗址名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