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把培养“文化意识”作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之一。新课程也倡导一种具有“文化”视野的英语教育,这对克服过去过于突出英语知识传授的弊端意义重大。但《课程标准》对文化意识的界定只限于跨文化交际意识以及相关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而对文化之精华的文学教育则没有提
一些人不赞成进行英语文学教育的主要理由是:英语文学阅读只能在比较充分地掌握了英语语法知识和相当数量单词的基础上进行,而中小学生缺少这种基础。同时,英语文学阅读不符合“标准英语”的规范,它们往往句式复杂,语序颠倒,不利于中小学生学习英语。因此,我们看到的情形是,尽管广泛阅读在中小学英语教育中受到空前重视,但绝大部分阅读内容却限于那些意义简单明了、实用性强的材料。这样的阅读取向直接导致了中小学生功利性阅读的大行其道和英语文学经验的极度贫乏。笔者不久前对本校学生所做的一项问卷调查表明,学生对文学阅读真正感兴趣的凤毛麟角,阅读量更是少得惊人,同时也缺乏必要的文学阅读方法与技巧。
远离文学阅读的见解和做法看似有一定道理,其实却存在着不小的认知误区。首先,英语教育的一个根本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文学阅读对于培育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具有其他任何阅读无与伦比的优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阅读指导不能局限于传授一些阅读技巧和分析文本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于阅读本身的爱好,而文学阅读在这方面所起的卓越效应显而易见。诗歌中鲜明的意象和悦耳动听的韵律,小说中错综复杂的情节和悬念,戏剧中的人物形象和一波三折的戏剧冲突,以及散文中优美的文笔和饱含智慧的至理名言,都会令学生爱不释卷,历久难忘。再次,文学阅读与语言的实用学习并不矛盾,完全可以相互促进。尽管文学作品大量运用修辞手法,语言难点较多,但由于文学契合儿童形象思维或诗性思维的心理特征,语言千锤百炼,极具神韵,承载的信息也极为丰厚,更可以帮助学生在富于美感的文化语境中品味语言的精确用法,并对英语语法、单词拼写方式及其意义的演变和规范产生强烈的直观认知和深刻的情境记忆,这种特殊的认知和记忆远比那种单纯的背默单词、机械练习和简易阅读更有助于英语的知识技能学习,是扩大词汇量的最佳途径。
正因为如此,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文学阅读的重要性。前年在我国台湾台东大学举行的“全球化、儿童文学与英语教学”研讨会,就英语儿童文学各种文体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在台湾和香港,书店的外文图书部总会有大量的儿童文学外文原版书,吸引着大量的小读者。国际英语教学专家罗伯特.希尔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讲学期间告诫中国英语教育工作者:应当在注意掌握语言技能的同时加强对英语经典的阅读,并通过阅读达到对英语文化的深刻理解。近年来,我国一些出版社也相继出版了适合中小学生阅读英语经典系列读物,从某种程度上可以昭示中小学英语教育改革的未来方向。笔者也一直在从事英语文学主题阅读课程的开发和指导试验,学生激发出来的对于英语文学经典的浓烈兴趣使我看到了这一尝试的广阔前景。
我认为,英语文学阅读应该上升到学校课程建设的高度加以认识和设计。中小学把英语课程分为语言(包括语法知识、语用技能和拼写训练)与文学阅读两大部分是值得尝试的。文学课程可以说是对英语新课程改革的一项弥补性、拓展性和深层推进的工作,有助于丰富文化英语课程和文化英语教育教学的内涵,更好地体现英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开发和建设英语文学阅读课程,我认为必须重点解决以下问题:(1)开发阅读文本资源。可以精心编选一些体裁多样、文质兼美的经典作品。文本编排和呈现的方式则是多种多样的,可分为课文补充阅读、单篇鉴赏阅读、主题整体阅读、经典系列阶梯阅读等。(2)构建适合文学阅读的指导模式。文学阅读是一个涉及情感体验、德性精神陶冶、言语情意表达等方面相交织的复杂心理过程。我在近年的教学试验中总结出“以美导引”、“以情陶冶”、“以意贯穿”的模式,就力图扫除英语教学呆板的气息,使学生在赏心悦目的审美情境、活动情境和思维情境中,领略语言的魅力,并透过语言贴近文学形象的心灵世界。此外,还可以通过读书故事会、佳作欣赏会、诗文朗诵会、歌曲演唱会、英语电影欣赏与交流、网络博克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使文学阅读真正成为滋润、塑造和展现儿童心灵的过程。(3)改善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角色。英语文学教育需要中小学教师改变传统教学造成的过于倚重英语知识尤其是课本知识的固着定势,去关注甚至探研文学经典,这是真正的专业成长。与此同时,也需要教师成为课程的积极开发者和创造性的实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