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苏醒了,水灵动了,生活走向富裕现代了。八年来,焦作旅游高歌猛进,焦作山水声名鹊起,焦作百姓日益感受到这片山水带来的润泽。
旅游改变了下岗工的命运
“当时真不知道人生路该往哪儿走了?”回忆起下岗后的那段日子,开心旅行社总经理赵磊对记者说。
“女儿上幼儿园的学费都交不起,四处向别人借钱。”面对窘迫的生活,赵磊常常望着天空发呆。就这样在家熬了一年。
“去旅行社工作吧!”朋友建议。无奈之下,她只好去试试,从导游做起。“一直在矿上上班,啥都没见过,根本不知道旅游是弄啥哩。”
1999年,焦作市旅游开发扬帆启航。27岁的赵磊决定自己开旅行社,硬着头皮敲开亲戚朋友的门,终于筹到了十万元钱。第二年,旅行社开张了。当时全市仅有五家旅行社。
“2003年后,生意火爆多了。”那一年,“焦作山水”被评为中国旅游知名品牌,各方游客纷至沓来。乘着旅游开发的东风,赵磊的事业逐渐做大。现在她年收入有近20万元,旅行社有职工50多人,并连续5年被评为河南省优秀旅行社。
旅游不仅改变了赵磊的命运,也改变了许多下岗工人的生活。现在,焦作106家旅行社中有四分之一是下岗工人参与开起来的,23万旅游从业人员中有4万多人在煤矿及相关产业工作过。以旅游文化为主业的新东集团,管理层几乎都是从矿上出来的。
岸上村的“风水”变了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岸上村村民对这句话有了另一层面的认识。
“这可是我们的宝贝啊!”指着背后郁郁葱葱的云台山,村支书马小盘对记者说。此话不假,因为旅游,现在家家住上了楼房,几乎户户有了私家车,2006年人均收入达到1万多元。
而在八年前,却是另一番情景:日不出就上山,月亮出来了还在山道上。女人上山割荆条,男人上山打石头,一年户均收入不到千元。
“搞啥旅游,不中!不让打石头我们咋活呢!”许多村民并不理解村上为啥搞旅游开发。51岁的村民李红毛直埋怨,打石头可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活路啊。
现在,岸上村由穷山村变成了富裕的“宾馆村”,全村212户有198家经营着农家宾馆。谈起这几年的变化,李红毛堆满皱纹的脸上荡漾着幸福的笑容。一排排两层楼房前面,旅游大巴一辆接着一辆。路对面的空地上,黄的、蓝的健身器材旁,孩子们正欢快地嬉戏着。远处,昔日采石破坏的山体也披上了“绿衣”。
“柳暗花明”的不只是岸上村,还有陪嫁庄、黑石岭等十几个村庄。在焦作旅游从业人员中,来自农村的有近5万人。
山水经济和谐发展
八年历史,长河一瞬;栉风沐雨,煤城“变脸”。焦作变美了!
云台山、神农山、青天河,山清水秀,风景如画;人民路、塔南路,平坦宽敞、绿树成荫;龙源湖、丰收社区,干净整洁、温馨宜人。绿地面积2631公顷,比1999年翻了一番还要多,“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园林城市”众望所归。
太行山下、黄河岸边,一个有着355万人口的新焦作正彰显着她的活力与魅力,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舞动着和谐。
“30分钟就到市区了。”黑石岭村民说,而原来需要一个晌午的时间。“路好了,有小车,自然快了。”
“不用出门,一‘网’打尽各地的旅游行情。”出身煤矿的国泰旅行社职工刘小芳说,网络让她和世界紧密相连。
焦作人的眼界开阔了,“旅游村”农民家里墙上的地图,从县地图、市地图变成了河南地图,现在则换成了中国地图、世界地图,焦作成了一个“小点”。
然而,焦作似乎又变“大”了。像五家台村、北业村等很多农村成为旅游社区,农民走出土地,走向现代,城镇人口越来越多了。
国内外知名企业韩国电力公社、深圳健康元公司等陆续进驻,家乐福、丹尼斯等连锁企业纷纷登场,一大批星级宾馆饭店、特色商业街投入使用。
大型文化旅游盛宴《焦作之夜》,让市民足不出城,就可以欣赏到欧美风情歌舞、世界流行摇滚以及本土民俗文化节目。
这些变化正是来自山水旅游的推动。旅游收入从1999年占GDP不足1%跃居到2006年的10.5%,旅游业成为“百年煤城”焦作市的重要支柱产业。“这是我国旅游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复旦大学旅游系教授夏林根赞道。
“焦作山水美如画,如画山水我的家。绿水青山滋润我,世世代代依偎她。”人们用歌声唱出对这个城市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