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感动于“阿贵的革命”

2007-07-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东 我有话说

这是一个英雄故事,也是一个成长故事。从这个层面看,《革命到底》依然是一部传统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然而,这部影片告诉观众的却是一个别样的英雄故事,一个独特的成长故事。

这部影片,我以为最大的收获是“阿贵”这个人物。在我印象中,还从来没有一部电影把这样一个人物作为“英雄”来表现。在以往的

影片中,我们熟悉的英雄多是一些受地主老财剥削压迫被迫离家的翻身农民,他们参加红军是为了报仇,或者干脆就是为了吃饱饭。但是阿贵却不同,他是农村中富裕家庭的子弟,他们家“不过年也吃腊肉”。如果按照过去的“成份划分”,阿贵即便不是“革命对象”,至少也是个被教育改造的分子,绝不可能占据一号英雄人物的位置。

《革命到底》却把阿贵塑造成了一个英雄,这是一个突破。它的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创作观念和理念上。在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中,人们往往比较关注大事件、大人物,注重描写某一事件产生发展的过程。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典型化”的纪录方式,已经成了模式,虽然故事的时间、背景、年代有所不同,但是人物的命运、经历、大同小异。电影讲述的实际上是一个“集体”的革命经历。这样的讲述,对观众已失去了吸引力。

艺术崇尚个性,当我们把目光放到个体身上,去追寻一个作为个体的革命战士,我们的视野就会变得无比宽阔,我们的故事也就充满了魅力。例如阿贵,他是为了一个爱情的神话,为了一个心爱的女人走进红军队伍

的。他参军非但不能“吃饱饭”,反而要忍饥挨饿,对于革命理想、阶级的使命,阿贵起初几乎是完全无知的,他的目标就是早一点“革命到底”,去娶自己心仪的姑娘。这个“革命经历”可能不那么光彩,甚至拿不上台面,但是它真实,可信,更重要的是它是属于阿贵的,是别人无法替代的,所以影片就有了艺术魅力。

第二个意义是艺术上的创新。文艺作品、特别是主旋律,要想得到观众的认可,一定要不断地推出新的艺术形象。以当前电影制作的技术手段而言,营造出影像奇观已经不是太难的事,而动辙大场面、强音效刺激已经让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观众最终关注的还是人物。前几年,“石光荣”、“李云龙”的出现,让观众对“革命前辈”有了新的认识,近期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又把一群风华正茂的“领袖青春”形象带给了观众,颠覆了观众对领袖人物的固有印象。

阿贵也是一个富有独特审美意义的艺术形象。他突破了阶级的窄小框架,显示了平民英雄的可亲可信性,表现了“草根”对革命事业的贡献。在大时代中,伟人的作用当然是不容忽视的,但还有大量的普通人,这些人的贡献汇在一起,才有了滚滚的革命洪流。在这个洪流中,不仅有觉悟了的翻身农民,也有像阿贵这样怀着不太高尚的目标,不太自觉地参加红军的青年,他们克服了自身的弱点,与革命的洪流融在一起。《革命到底》让我们实实在在看到了阿贵的成长过程。阿贵的革命是从“娶阿山”开始的,但能让他坚持到底的远不止一个阿山。因为在红军队伍里,他发现了“人还有另外一种活法”,他看到了“外面的天这么大”。他从连长、老班长、还有自己的两个同乡战友的身上,得到了以往得不到的东西,找到了自尊、自信,非常自然地完成了从农民到战士的转变,并且最终以自己的生命实践了“革命到底”的誓言。所以阿贵说“我不后悔”,是真实的。

我为“阿贵的革命”所感动。在距离历史越来越远的时代里,普通人的故事或许对我们更有意义,也更有魅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