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闻媒体强调真实性、强调正确导向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广大受众信赖我们的媒体,但是,有些造假事件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比如“纸馅包子”竟然是条假新闻。造假者自备面粉、肉馅和纸箱等道具,自
中国记协7月19日就此事发布通报指出:“这起虚假新闻严重败坏了国家声誉,严重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严重违背了新闻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严重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形象和社会公信力。”“虚假新闻的存在是新闻界的耻辱。”事件所反映出来的问题的严重性,值得新闻界认真反思。
此次假新闻事件中造假者抓住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的热度,投机取巧,骗取播出,新闻媒体的失察责任不可回避。如今,媒体竞争日益激烈,新闻单位在“注意力”市场上力争更大份额的同时,更应对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有清晰的把握。
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新闻媒体不仅向社会大众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而且承担为政府决策提供线索和民意表达的责任。很大程度上,公众和政府对于社会情势的认知和判断,都与新闻媒体的报道有关。特别对政府而言,媒体通道是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途径。政策制定越强调科学发展、以人为本,越保障公众的参与权和知情权,新闻媒体的作用就显得越为突出。尤其,在食品卫生、安全生产、自然灾害等容易出现突发性公共事件的领域,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非常有利于平息事态、稳定民心以及事件的妥善处理。可以说,新闻媒体在准确传播真实信息这一基本功能上,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不可掉以轻心,不可差之毫厘。
新闻媒体对新闻报道真实性的不懈追求,是赢得公信力和尊重的基础。在真实的前提下,舆论监督才是有力量的,媒体的“收视率”或者“发行量”才是有意义的。实现之中,很多新闻媒体围绕一些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深入查访,弘扬正气,批评时弊,促进党和国家的政令畅通和相关问题的解决。这是媒体在真实性和知名度上的双赢。但在“纸馅包子”事件中,媒体对“市场效益”的追逐超越了对“真实可靠”的坚守,以致疏于审察,出现纰漏,让造假者有隙可乘。
确保新闻的真实性,担当好正确引导的责任,要求媒体必须时刻讲求新闻的专业水准和职业道德。新闻从业人员对于“真假”的判断,是其职业精神的基本要求和职业道德的底线。在此,一方面,新闻媒体必须严于律己,增强责任感,不断提升新闻报道的舆论引导能力;另一方面,新闻媒体也须接受社会监督,始终保持正确导向和社会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