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老兵沙蠡

2007-07-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裘山山 我有话说

从沙蠡的简历看,他是1970年入伍,1977年退伍的。当他在云南怒江著名的片马风雪丫口守边防时,我还在重庆读书。当他退伍回乡时,我才当兵来到部队,所以在沙蠡面前我是个地道的新兵。当过兵的都知道,部队里新兵对老兵那是绝对尊重的,故每次沙蠡叫我老师的时候,我总是忐忑不安,好像做错了什么。但纠正了几次他坚

决不改,我也没办法了。

不过叫老师都不算什么,毕竟我当过三年老师。精彩的是沙蠡还叫过我大哥。1991年夏,我们一行到丽江,中午军分区盛情款待,给我们喝一种丽江特产的窨酒,其实就是米酒。那酒甜甜的,一点儿辛辣都没有,我放松了警惕,在主人的热情劝说下喝了一杯。没想到窨酒后劲儿很大,午饭没吃完我就倒下了,回到招待所蒙头大睡。那时沙蠡还在当工人,但已经在《人民文学》等刊物上发表过不少作品了。在我去丽江之前,他也给我们《西南军事文学》杂志投过稿,我看他简历中说曾当过8年兵,且是边防部队的,就比较亲切,稿子虽然没用,但给他回了信,还回寄了我们的刊物。这样我们算是认识了。那天沙蠡听说我也来丽江了,就兴冲冲跑到招待所来看我。同行的云南作家尹瑞伟告诉他,裘山山喝醉了,在房间里睡觉。沙蠡说,那我一定要去看看他,他对我很好的。尹瑞伟就领他到了招待所,没想到沙蠡一进院子就冲着楼上高声大喊:“山山大哥!山山大哥!”

满院人都笑了起来。尹瑞伟连忙拉住他,说你怎么叫人家大哥啊,人家是个杭州美女,还比你小。沙蠡顿时脸红脖子粗:啊,太不好意思了,我一直以为她是男同志。后来每每提及此事,沙蠡都要脸红一次。我倒挺开心。其实不怪沙蠡,我的名字不像女性,我的字体也不像女性,当编辑时不少作者给我写信都称我先生,认为我是个男人。何况那天我还“喝醉”了,怎么想都该是个“大哥”的。呵呵。

我从丽江回成都后,沙蠡又不断有稿子寄来,无论我回信说用还是不用,他都不泄气,只是一个劲儿地写,不言放弃也不发牢骚。直到1994年,我才编发了沙蠡的一个短篇小说《越界》。在我印象里,那篇小说写得很不错。从他第一次给我们写稿到这篇作品发表,已过去了6年的时间。

后来我得知,沙蠡从12岁开始迷上创作。仅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他,完全是凭着热爱和执著走上文学之路的。据说他前前后后投了上千次的稿,也前前后后收到上千次的退稿(其中大概有10次是我退的),被发表的稿件只占他投稿的百分之五左右,年近30岁才发表第一篇作品。一个被上千次退过稿的人至今还在写作,实在是让人佩服,上哪儿去找这样顽强的人?尤其是现在,有了网络,发表作品变得容易了,一些小青年更是经不住一点儿挫折,你退他一次稿他就会泄气,就会发牢骚,更不要说无数次退稿了。

沙蠡的人生道路也不平坦,工、农、商、学、兵,样样都干过,历经艰辛,吃了不少苦头。可他始终没有放弃文学,干哪一行都把文学背在背囊里往前走。他自己也说,我在创作上没什么才气,完全是靠苦干硬干出来的。沙蠡的这种顽强,我想除了纳西汉子特有的秉性外,就是军队养成的品格了。如今的沙蠡已出版了44本书,计3000多万字的作品,真是可观!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文艺评论、学术研究,样样都写过。当然写得最多的,还是关于丽江的种种文字,丽江的传说,丽江的典故,丽江的文化,丽江的风景,丽江的今天……可以说为提升丽江的知名度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很多人都说沙蠡是个执著的热爱文学的纳西汉子,而我,更愿意说他是一个勇敢顽强的热爱文学的老兵。

我以新兵的名义,向老兵致敬。(作者单位:成都军区政治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