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忧患意识,是基于国情、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忧国、忧党、忧民意识。践行忧患意识,就要常怀忧国、忧党、忧民之心,了解国情,清楚党情,省察民情。从国情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但我们目前的改革正处在攻坚阶段、关键时期,我们既要看到“黄金发展期”带来的发展机遇,更要看到“矛盾凸显期”蕴涵的各种挑战,看到影响发展的诸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存在,决不可掉以轻心。从党情看,我们党已是一个拥有7100多万党员的执政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领导核心。但要看到,执政地位与和平环境正时时考验着我们。如何始终坚持立党为公,如何始终执政为民,这是我党的建设面临的两个重大课题。因此,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时时要有忧患意识。要时刻牢记党在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的条件下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压力,时刻牢记自己对人民所承担的职责,扎扎实实把工作做好,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从民情看,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党群关系,总体上是和谐的。改革开放29年来,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分享了改革开放的成果。但这些年来,就业难、就医难、上学难、住房贵等民生问题突出,社会收入分配悬殊扩大,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社会矛盾呈现比较复杂的状况。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就要自觉把为党分忧、为国排忧、为民解难作为自己肩负的神圣职责,勇敢承担起历史与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树立锐意改革、开拓进取的精神,自我加压、奋发有为;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昂扬向上的锐气,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忠实公仆,是马克思主义执政观的根本要求,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秉承的光荣传统。增强公仆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要求广大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在为民执政的实践中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服务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宗旨,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服务意识,就必须时时倾听群众呼声,切实体察群众疾苦,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所需、所急、所忧、所盼;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为了群众,不断地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权为民所用”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真正树立“公权民赋”的人民主权意识。我们党是执政党,树立人民主权意识,执政为民,关键是厘清“主仆关系”,正确认识权力的人民性,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我们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人民赋予的权力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除了当好人民公仆,各级领导干部没有其他任何权力。忘记了这一点,“公仆”就会成为“老爷”;背离了这一点,“公仆”也可能变为“私仆”,成为某些个人或利益集团的工具。因此,厘清主仆关系,界定公仆权力,规范权力运作,“当人民公仆”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利为民所谋”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切实树立利归群众、两袖清风的清廉意识。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一党私利。一切为人民利益着想,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是各级党政干部应有的品格。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切实感觉到了各级干部是真正为人民利益工作的,新时期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才会和谐起来。
增强节俭意识。首先,要大力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进一步弘扬党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我们党历来提倡勤俭节约,精打细算,少花钱多办事,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在刀刃上,反对大手大脚,劳民伤财;历来强调把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强国,必须勤俭办工业,勤俭办农业,勤俭办一切事业;历来倡导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廉洁奉公、廉洁从政,反对滥用职权,奢侈浪费。进一步发扬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增强节俭意识的本质要求。其次,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资源配置,节约能源资源。改革开放29年来,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这两方面的转变,我们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但都还存在很大差距。进一步完成这两大转变,将生产领域的节约问题提上日程,显得十分重要。其三,要立足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很好。但我们既要看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又要看到能源资源的惊人消耗;既要看到当前的发展态势良好,又要看到许多地方发展的不可持续性;既要看到当前发展的实际绩效,更要看到发展过程中的人地和谐、人际和谐与代际和谐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现状,已不允许我们再铺张浪费。只有走节俭发展之路,才是我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总之,各级领导干部只有以公仆意识为根本,将忧患意识和节俭意识贯穿到党性锻炼和作风养成的实践中,落实到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长效机制建设之中,常怀公仆之心,常具忧患之思,常存节俭之意,常有自警之心,我们才会在实际工作中真正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执笔人:张忠良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