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冲得走财物,冲不走我们的精神”。这几天,记者在重庆街头发现,在鼓舞人民进行灾后恢复重建的条幅中,这一条使用频率非常高。重庆人民在“7・17”特大水灾中遭受了重大财产损失,许多人失去了家园,但在这场百年不遇的水灾中,他们却始终坚强自信。他们冲不走的“精神财富”是什么?连日来,我们深入灾区群众,寻找着
走出灾害的阴霾
7月27日,记者走进重庆市沙坪坝区陈家桥镇,这里是重庆“7・17”水灾中受灾最重的地区之一。
“我活了70岁,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水!还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发过一次洪水,也不过才齐大腿深,这次的水涨得真是吓人,可以没人的呦!”陈家桥镇的陈大爷向记者描述着那天发大水时的情形。
在陈家桥镇上,那些印在墙上2米多高的水痕还在提醒着人们那场惊心动魄的灾难,然而,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丝毫的颓废与衰败,曾经肆虐的梁滩河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街道已经清扫干净,两旁的大部分商店都已经恢复营业,商户们将被水浸泡过的物品降价甩卖以减少损失,秩序井然,生活又进入到往日平和安详的状态。
下午,记者驱车来到距市区100多公里的壁山县。这里是这次受灾最重的县城之一。水灾中,壁山县城几乎全部被水淹没。记者在街上看到,所有的水痕都在一层楼以上。来到壁山县城中社区居委会驻地,看到这里的棋牌室的4张桌子已经满员,阅览室也照常开放。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从20日开始,这里就恢复正常活动了。在活动室的外面,忙得满头是汗的张师傅正在修理被水泡过的大喇叭,他告诉我们,以前每天晚饭后都有300多人来跳舞,这几天因为用录音机代替,来的人少多了,他说要赶快修好,他喜欢看到以前那种人多的场面。
走在县城的街道上,看到孩子们在健身器材上玩耍,老人们坐在河边的树阴下乘凉拉家常。一段欢快的藏族乐曲传来――原来是城中社区的职工艺术团正在彩排一段藏族舞蹈,在还残留着水印的排练厅里,演员们举手投足一丝不苟,额上布满了细密的汗水。艺术团的蒋团长说,今晚他们要与驻地部队联欢,既是为了迎接八一建军节,也是要向解放军在危急时刻的救助表示感谢。
在璧南河边的自由市场里蔬菜、水果和各种生活日用品应有尽有。城中社区居委会的赵升华书记说,灾后大家的情绪都很稳定。仅仅几天之间,重庆人已经走出了灾害的阴霾。是什么力量支撑了他们对生活的热情?
党是力量源泉政府是靠山
陈家桥镇丰文山村是这次水灾中受灾较重的一个村。村支书杜永钢向记者介绍说,村里87间房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110多户人家财产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
记者来到村民老钟家时,他正在一片废墟上清理着,他家住在山脚下,洪水来时,原来的几间大瓦房,被冲得只剩满地的碎砖、破瓦和糟木板,井口大小的锅盖也被洪水席卷的砂石砸得坑坑洼洼卷了边,门前原来清澈的池塘淤满了污泥,发出阵阵臭味。
“不到一个小时,眼看着家就没有了。”在说到这场灾难时,并没有抹去老钟脸上的笑容。记者看到,就在废墟的旁边,由县里搭起的帐篷里,政府送去的米、油、矿泉水、方便面,还有毛巾被、牙刷、牙膏和蚊香等生活用品一应俱全。老钟告诉我们,他们没有因为受灾饿过肚子,就在我们来的前一天,政府已经帮他们的帐篷通上了电灯,过两天还要来安闭路电视,让他们享受到文化生活。老钟的儿子开学就该上高三了,记者问他:“家里遭了灾,孩子的学费怎么办?”老钟指着身边的杜永钢说:“有书记在,怕啥!”
回忆起当时涨水的情况,杜永钢说:“现在想想真有点后怕,水那么快就涨上来了,可是屋子里还有围困的乡亲。不过当时我却被大家团结一心的精神感动着。”他说:“山下的人家要被淹了,山上的也帮着抢救东西,大家别提多团结了。几位八九十岁的老人被水围困着,情况十分危急,我提出扎筏子救人,要木板,立即有人把家里的搬来,我说需要钉子,也立刻有人送来。从提议到扎好只用20分钟就完成了。去救人的时候,年轻人都争着去。我相信,有大家团结在一起,没什么困难过不去!”
说到政府的救助,陈家桥镇中心医院副院长孙明惠至今激动不已。那天医院被洪水围困,抗洪指挥部立即调集人马,在最短时间内,将医院内的100多名住院病人和重要的仪器设备转移到山上的陈家桥小学。医院是特殊的机构,任何时候都要承担救死扶伤的责任。洪水淹没了县城,断水断电,为了保证医院用电,县里专门调来了发电机,“那几天全县只有抗洪指挥部和山顶的临时医院有电,医院一刻也没有停止运转。”
在壁山县金剑小学,虽然已是人去楼空,但眼前的景象还是深深震撼了记者。在学校的空场上,摆排着几百张桌椅,一间间教室里,由课桌拼起的床上铺着崭新的被褥。璧山县宣传部的小李向我们描述了当时的情景,为了解决受灾群众的吃饭问题,政府在几处开设了饭桌,每餐一荤两素一汤,最多时有上万人就餐,仅米饭一顿就需要3000斤大米。而对那些房屋被毁的群众,则安置他们住在教室,每人一床崭新的被褥。教室后面的墙上是小学生放假前制作的“我们都是一家人”的主题墙报,教室内是素不相识的受灾群众共同生活的场景,此情此景,正像一位商户所说的:“有党和政府为我们撑起一片天,天大的困难也不怕”。党和政府的关心,是灾区人民战胜灾害,共渡难关力量和勇气的源泉。
患难中更见团结和谐
说起抗洪,正像村干部一直被群众在抗洪中表现出的团结精神所感动一样,村民老钟也被村干部的行为所感动。
老钟说:“书记可是好书记!17日早上,书记冒着大雨从自家住的一队赶到地势较为低洼的二队,立即组织群众抢险。80多岁的老奶奶被困在家中,书记组织人扎筏,亲自把老人接出来。这几天,书记每天6点多就到二队,晚上10点多才回家,遇到什么问题就想办法解决什么问题。”
在陈家桥,从灾害发生到现在,许多基层干部都是一头扎在自己负责的区域内,没日没夜地带领群众进行抗灾和灾后重建工作,许多干部顾不了自己的家,许多人累得病倒了,拔下输液针头又奋战到第一线。他们的行为赢得了群众的赞扬。
在璧山县城民主路74号的受灾户吴大爷家里,他拉着记者的手表达着对社区的感谢:“我第一次领到的饭票丢了,社区又专门送来饭票,让我到政府办的安置点就餐,社区的干部对我们很关心。”
譬山县城区赵升华书记说:“雨停后社区就在县里的统一安排下进行灾后清理,很快就恢复了市容市貌。18日晚上就恢复了供电,19日通讯逐步恢复,20日晚上供水也恢复了。”赵升华介绍说,供电供水恢复以前,社区在设立了食品供应点,每天按时为居民供应三餐,供电供水恢复以后,社区按人口向受灾住户发放了大米和油。这几天,社区正在对受灾的商户进行调查登记,协助他们申请小额贷款,估计这两三天贷款就能发到大家手上。社区还组织了自愿服务队,解决群众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要尽我们的能力让老百姓生活得更舒心。”
经历了洪水之后,重庆的百姓对给予他们帮助的部队和武警官兵们充满了感激之情,连日来,康波的事迹感动着山城的人民,在八一前夕,重庆人民以各种方式慰问部队官兵,军民呈现出浓浓的鱼水深情。
重庆的灾情也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根据重庆市民政局的统计,截至7月25日,重庆市政府接收社会捐赠款2813.16万元,部分捐款捐赠物资已送达灾民手中。而重庆各界也对受灾群众伸出了援助之手。食品、药品、生活用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连日来,重庆的受灾群众沉浸在总书记亲切看望的温暖中,沉浸在全国人民的牵挂中,他们感谢政府对民生的切实关注,他们在温暖中激发着不等不靠的自强精神,他们表达着用自己的努力建设更加美好家园的信心。
就要离开重庆了,记者的心不断被这里的人们感动着。华灯初上,美丽的山城夜景仍然那么迷人。经过风雨的洗礼,曾陷入洪水的滨河南路上的彩虹门更加灿烂,它象征着重庆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