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入天津市区。新华社发
平津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最后一个战役。
1948年11月上旬,辽沈战役
面临着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联合打击的严重局面,蒋介石于11月初电召傅作义到南京商谈华北作战方针。经过磋商,认为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部队在兵力上不占优势,东北野战军需经3个月到半年的休整才能入关,“华北不致遭受威胁”,因此决定暂守北平、天津、张家口,并确保塘沽海口。据此方针,傅作义于11月中下旬调整兵力部署,放弃承德、保定、山海关、秦皇岛等地,除归绥、大同两个孤立地区外,以4个兵团12个军共42个师(旅),连同非正规军共50余万人,部署于东起滦县、西至柴沟堡长达500公里的铁路沿线,摆成一字长蛇阵。其中,以蒋系的3个兵团8个军共25个师,防守北平及其以东廊坊、天津、塘沽、唐山一线;以傅系的1个兵团4个军共17个师(旅),防守北平及其以西怀来、宣化、张家口、柴沟堡、张北一线。准备在战局不利时,蒋、傅两系部队分别向南和向西撤退。
随着淮海战役的胜利发展,中央军委判断位于平津地区的蒋系部队向南撤退的可能性增大,一旦蒋系部队南撤,傅系部队亦必将西逃。如果蒋介石采取撤退方针,人民解放军虽可不战而得平、津等大城市,但国民党军加强了长江防线,对于尔后渡江作战不利。为此,中央军委于11月18日命令东北野战军主力立即结束休整,迅速入关,在华北军区主力协同下提前发起平津战役,抑留并歼灭傅作义集团于华北地区。
为了实现抑留并歼灭傅作义集团于华北地区的方针,中共中央军委采取了以下措施:命令华北第1兵团停攻太原,华北第3兵团撤围归绥,以稳定傅作义集团,不使其感到孤立而早日撤逃;利用蒋介石、傅作义对东北野战军入关时间的错误判断,指示新华社、广播电台多发东北野战军在东北地区祝捷庆功、练兵开会及东北野战军领导人在沈阳活动的消息,迷惑、麻痹敌人;命令华北第3、第2兵团和东北先遣兵团向平绥线发起攻击,引敌向西,以便抓住傅系部队,拖住蒋系部队,为东北野战军入关作战争取时间;命令东北野战军主力在开进中夜行晓宿,隐蔽入关,迅速隔断北平、天津、塘沽、唐山间的联系,切断傅作义集团南逃的道路,以便尔后逐次加以围歼。
人民解放军遂行平津战役的部队有:东北野战军2个兵团部、13个纵队、1个特种兵司令部、55个师共80余万人,华北军区7个纵队、21个旅共13万余人,连同地方部队,总兵力达100万余人。中共中央决定战役由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政治委员罗荣桓统一指挥。1949年1月10日,又决定以林彪、罗荣桓和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组成总前委,林彪为书记,统一领导夺取平、津和管理平、津、唐等地的一切工作。
(新华社北京7月2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