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啊!你长高了!”“你的病眼还流眼泪吗?”“哟,你回娘家来探亲了!”
“你家孩子明年就可以来学校读书了!”
2007年7月15日,当四川省语言文字
这种自然亲密的关系,让人忘记了他们之间的时空距离和身份差别,显示出林强在村民们心目中的特殊位置,而林强也很享受自己走进“麻风村”、与麻风病治愈者交朋友、为他们解决具体困难而与村民们建立起的这种关系,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这样做,我感到很幸福”。
用了两年时间,终于走进“麻风村”
阿什俄日现在还记得第一次见到林强时的感觉:两年多前,这个留着长长头发、挎着个相机的“领导”,居然要求自己当向导,带他去山下的阿布洛哈村,也就是当地人所说的“麻风村”。40多年里,这个村子的人几乎没有出来过,除了少数民政和医疗人员,更没有村外的人曾经走进过这个村子。这个“领导”,可是太奇怪了!
对于林强来说,这没有什么奇怪的。
1973年,林强作为体育特长兵入伍,到成都军区政治部体工大队田径队当运动员;1976年提干,在四川省军区独立第11团任排长;1979年5月参加全军运动会,打破全军田径十项全能纪录,受到军委副主席徐向前元帅接见;1987年,林强以副营职干事转业到四川省教育厅体育卫生艺术处任副主任科员;1989年,任该处副处长;1992年,任该处处长;2005年,任四川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在军队,他是体育尖子、宣传骨干;转业地方后,他是机关下基层调研最多的干部之一;加上对摄影的痴迷,已经是《中国国家地理》、《华夏人文地理》杂志签约摄影师的林强,常常利用出差和长假的机会,外出采风、摄影。大山、高原、河谷、冰川、雪山、荒野,这些蕴藏着苍凉生命力的所在,总是林强一心向往的地方。
也就是在2003年一次外出采风的时候,他听布拖县当地人提到了在乌依乡有一个叫阿布洛哈村的麻风病康复村,当地老百姓却称之为“麻风村”:1963年,当地政府为防止麻风病传染,把全县的400多位麻风病人集中到金沙江西溪河峡谷中一块交通隔绝的地方,进行治疗管理。几十年中,数百位患者经过政府的治疗,康复后离开了该村。但是,因为当地民间对麻风病极度恐惧,尽管麻风病并不遗传,但是部分患者因为麻风病的后遗症,四肢变形,面部溃疡,无法被山外人接受,就只能永远留了下来,在这个村里生儿育女,生老病死。
听到这个消息,林强决定到“麻风村”看看。于是,他从布拖县城来到乌依乡的乌依山头,虽然“麻风村”就在直线距离不到3000米的山脚下,已经看得见村里稀稀拉拉的简陋的茅草房,可林强根本无法在坡度接近70度的乌依山找到下山的路。说到下山进村,当地人更是避之唯恐不及,或者根不就不认得道路。第一次的试探,以失败告终。
一年之后的2004年,林强再次来到布拖县,再次来到乌依山,试图下山进村。但是,这一次,林强还是没有找到向导带路,望着山脚下与一年前一模一样的村子,林强徘徊了很长时间,只得作罢。
一连两次的失败,在常人也许就放弃了,不过林强却执拗地在2005年3月第三次来到乌依山顶。这一次,他幸运地找到了阿什俄日,这个40多年来一直担任“麻风村”与外界沟通桥梁的县民政员。他反复地请求、劝说,终于让阿什俄日同意带这个“怪怪的领导”下山,去“麻风村”。
初进“麻风村”,震撼而且感动
“那是我这一辈子走过的最艰险的路。”林强回忆起第一次下山的经历,山路的险峻还让他印象深刻:在接近70度坡度的山体上,遮掩在灌木和杂草中的“之”字形山路,大多处也就半米宽,路的外缘就是万丈深渊,有一段道路还是流沙坡,稍不注意就会掉下山摔死。
用了近5个小时的时间,林强到达了他两年多来一直心所系之的阿布洛哈村。走到山脚下,林强才发现到:自己的十个脚趾头,已经有四个瘀血,疼痛不已,酸软的双腿已经无法以正常的步态行走。
但是,下山时身体的疼痛和神经的紧张,迅速被“麻风村”村民生活状态所带来的震撼驱散了:整个村子村民67户、共177人,其中麻风病患者46人,44人已经治愈,其余的都是治愈者健康的第二代、第三代。40多年里,虽然麻风病患者得到政府多方救治,但是因为道路艰险闭塞,村里物质条件极为匮乏,在一片石头和荒山间,村民们开辟出的500余亩土地,是他们唯一的生活来源。村里还实行着工分制,主要劳动力一天劳动记10个工分,当时价值仅3角5分。
就是在这种条件下,村民们顽强地生存繁衍着。因为麻风病并不遗传,病人正常的第二代大多健康强壮,可以在林强这位当年全军十项全能选手视为险途的山路上背负200多斤重物,轻松健行。第三代的孩子也活泼可爱,天真健康。但是这些健康、正常、强壮的“麻风村”后人却几乎都是文盲,无法走出这个小村落。这强烈地震撼了林强。
村里人的达观善良也感动着林强。
阿聪尔聪是一位64岁的孤寡老人。通过向导的翻译,阿聪尔聪讲述了他舅舅的故事:1948年,舅舅得了麻风病,全村人凑钱买了一头牛,让舅舅吃了三天,然后,村里人就用那张牛皮把舅舅缝了进去,抬进山里给活埋了。解放后,虽然阿聪尔聪也得了麻风病,却得到政府救治,保住了性命。他告诉林强:“我在村里生活了40年,有一间茅屋和一分二的自留地。能够活到现在,我已经很满足了”,“没有毛主席,我们就活不到今天。”这单纯知足的态度让林强久久无法平静。
“林川小学”给“麻风村”带来希望
在村里转了四天,林强把自己随身的所有生活用品留给了村民,带着震撼和感动离开了阿布洛哈村。在返程的路上,林强问向导:“如果你们得了麻风病,怎么办?”向导毫不犹豫地说:“自杀!”
这近似冷酷的两个字,让林强意识到,在当地人落后的观念中,麻风病人是多么的孤独、无助、悲惨。也让他意识到,这40年来,财政能力极度紧张的当地政府为这些麻风病人付出了怎样的努力,才挽救了这么多的生命。
已经转业在四川省教育厅工作了18年的林强,觉得应该尽力为这个村子建设一所小学,从根本上改变“麻风村”贫困落后的面貌。于是,林强积极争取、反复努力,促使国家级贫困县布拖县政府决定从极为紧张的财政中拨出20万元专款,立即为“麻风病康复村”修建一所小学。
2005年7月,林强又一次走进“麻风村”。这时,“麻风村”小学已经破土动工了。为了把学校修建好,林强在村子里一住就是七八天。晚上,他在四面透风的村保管室里垫上篾席,在自带的睡袋里凑合着就睡了。保管室漏雨,他就在睡袋上搭上一张塑料布。白天,他和修建学校的村民在一口锅里舀饭吃。他还带上一些热心的村民和学生,在凹凸不平的山头上平整出一块操场,并从山上砍来竹竿、藤条,自制了旗杆、单杠、吊绳、秋千、跷跷板等体育器材。
2005年9月15日,“麻风村”历史上的第一所学校――林川小学开学了。当天,林强把自己的3万元稿费,以及朋友们资助的钱物共7万余元全部捐给学校,作为运转资金。一位叫阿什吉日的退休教师来到“麻风村”任教。飘扬的国旗下,雄壮的国歌声中,31名孩子第一次走进了课堂,年龄最大的已经16岁,最小的才6岁。
42年来,“麻风村”第一次响起了朗朗的读书声。听到孩子们的读书声,看到全村老老少少安安静静围坐在学校四周,痴痴地倾听教室里传出的读书声。那一刻,林强对“希望”二字,有了更生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