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强的妻子、52岁的袁文华看来,林强一次又一次走进“麻风村”是很自然的:“学校修好了,学生学习情况要掌握;做了名誉校长,学校的情况就要去了解;村里遭了灾,就去送粮食;村里老人见面多了,总想再去看看;捐款修了山路,当然就要去比较新路与旧路……”
在2005年3月之后的两年多时间里,林强10次走进“麻风村”,在村里住了35天,更有两次,在进出阿布洛哈村的时候,他遭遇险情。其中一次是乘车返程时,因为冬季积雪路滑,车辆险些坠入悬崖。但林强始终没有退缩。
也就是林强一次次的到来,阿布洛哈村这个与世隔绝40多年的山村和她的村民都悄然开始发生变化:
林川小学一上课,学校院墙外种着玉米的小山丘上,村民们就三三两两地聚集起来,聊天、逗孩子,或者就长时间出神地看着教室。有大胆的村民直接走进教室,在后墙下站定,干脆做起了“旁听生”。林川小学俨然成为了阿布洛哈村的文化中心。
林强走进了“麻风村”,无形中也打开一扇村民通往外界的窗户,“麻风村”的第二代村民已经有近10人走出大山,到外地打工;一个村里的姑娘还在林强的牵线下,嫁到外地。
“麻风村”的变化就这样一点一点地开始积累着。
村民把他的名字写在崖壁上
2006年夏,“麻风村”遭受了严重的旱灾,粮食减产。林强获知这个消息后,立即拿出自己的1万元稿费,购置了8500斤大米,连同自己家里的电视机、VCD机,以及成都万科公司赠送的小型发电机,一起送来。村民聚集在山顶等着,欢天喜地地用了四五天的时间,把粮食和物资一一扛回村里分发。
村民们彻底感受到了林强的真情实意,他们也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情意――在山路内侧的悬崖以及大大小小的山石上,村民们委托会写字的阿什俄日书写了长短不一的10多处标语,这些用语并不讲究贴切的字句,却依然那么醒目和真实:
“四川省教育厅林处长是为我们弱势群体跑头路(“抛头颅”――记者注)洒热血的好领导,我们将把他的深情厚意,永远铭记在心里。”
“林川小学的建成是省教育厅林强处长汗水和结晶的结果。”
“省教育厅林强处长心系弱势群体,情系弱势群体的精神可奖。”
林强对这些难说通顺的文字,倍加珍惜,不仅是因为自己得到村民和孩子的表扬,更重要的是,这说明:“你心里装着群众,群众就会把你当亲人!你为群众付出一点,群众就会为你贡献一切。”
一个真实、平凡、奔忙的人
林强当年是经选拔和正式参军进入成都军区体工队的。范东生教练员回忆当初留下林强的原因就是“品质好,能吃苦,很顽强”。而在四川省教育厅办公室副主任赵晓玲眼中,林强转业后在教育厅工作20多年了,还始终保持着军人的本色。“要干就要干好,要做就要做一流。”
1979年4月,林强以2812分的成绩打破了四川省男子五项全能纪录;1979年5月,他又以6930分的成绩打破全军男子十项全能纪录。做运动员是这样,其后担任干事,林强仍然保持着吃苦、肯干、踏实的作风。抢救伤员、抗洪抢险、关心老兵、捉拿盗贼、助民爱民,这些事情,林强没少干。14年的军旅生涯中,林强先后荣立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5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11次受到嘉奖。1992年刚任体卫处长时,林强利用节假日深入全省300多所农村学校,了解体育工作状况,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因地制宜,土法上马,就地取材,勤俭办好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思路,并在岳池、南部两县试点成功。1995年、1996年,国家教委先后在这两县召开现场会,肯定和推广四川发展农村体育教学的经验。
多年的军旅生涯,既磨练了林强坚韧的毅力,也培养了他对社会的关心和热爱。就像赵晓玲所说的:“林强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个平凡的人,一个心系群众的人,一个怀着一颗爱心终日奔忙在路上的人。”
近年来,林强利用在甘孜、阿坝、凉山、巴中等地出差调研的机会,拍摄了10余组农村学校教育的专题照片,引起了各级政府重视,也给贫困的山区小学带来了50多万元的经费,70多个乡村小学条件得以改善。特别是2000年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名官员看了他拍摄的艾滋病儿童专题照片后,专门拨款12万美元,用于四川的预防艾滋病儿童教育。
这一切,在林强看来,都是一个军转干部该做的、该做好的:“党和军队培养了我,我是怀着感恩的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党奉献,为社会奉献,为人民奉献。我关心帮助‘麻风村’群众是这样,在部队关心爱护战士也是这样。这没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