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培养大学生健康网络行为

2007-08-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卫东 我有话说

网络时代的到来,虚拟空间出现“道德真空”,对传统的伦理生活秩序造成很大冲击。2007年7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公布的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表明,学生占1.62亿用户的36.7%,18-24岁网络用户占33.5%,其中学生占50.2%,大专以上用户占43.9%。由此可见,大学生是互联网用户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获

悉,随着高校信息化进程加快和校园内互联网接入条件改善,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越来越普遍,上网成为大学生的学习、交往、娱乐等生活的日常活动。

“不良网络行为”急需关注

大学生网络用户在借助网络获取信息、了解时事、增进学业、扩大交往、休闲娱乐等正当使用之外,沉溺网络、浏览有害信息(虚假、色情、迷信、消极甚至反动)、交往不当、“游戏人生”、滥用资源等网络道德失范甚至网络犯罪事件时有发生,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损害高等教育声誉的不良网络行为。大学生网络用户的网络行为,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成长和发展,还影响网络生态。如何趋利避害、使互联网服务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文明,不仅是网络业的技术难题,也是教育界面临的伦理挑战。

目前,对于不良网络行为矫治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技术层面和法律领域,真正从道德教育视域探讨“网德失范”问题伦理出路的研究还不多见,加之历史、文化、教育体制及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这方面的国际比较和借鉴也不普遍。但是,从网络道德问题研究多学科、综合化、跨文化的角度考虑,在教育、技术、管理和法律等领域的相关研究,有大量可资借鉴和参考的研究成果和资料。这些都为思考和矫正大学生网络不良行为奠定了基础。

所谓大学生网络行为,是指大学生作为网络用户的信息、交往、商务和娱乐等所有网上活动,既包括像一般用户参与网络建设、管理、使用等活动,也包括学习、研究和创新网络知识和技术等专业活动,还包括利用网络学习、研究、传播和服务社会等活动。思考解决这一富有挑战性又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我们试图在厘清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概念、弄清其现状、分析其成因的基础上,探索网络道德与社会伦理的相互关系、网络道德形成的心理机制、网络道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及传统德育的比较、网络道德教育作用的机制等问题,通过研究,力争摸索出一条具有一定创见性、科学性、系统性和现实操作性出路。针对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过程中存在的网络资源不足、专业网站对目标用户吸引力不大、思想政治教育网页点击率不高、网络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贡献率不够等问题,联系当前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实际,稳步开展理论探索和现实问题研究,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借助网络媒体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咨询。

研究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规律、探索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的伦理出路,对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精神、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的需要,在信息时代切实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就要立足于建好、管好、用好用户喜闻乐见、使用便捷、功能性强、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富有成效、高影响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努力形成网上与网下互补、互动、互励的良性机制,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科学、合理、正当、安全、有效使用网络,推进网络文明、网络道德及网络文化建设,不断提高网络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乃至对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贡献率。

网络道德教育不可或缺

互联网在为促进经济社会进步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并对业已存在的社会伦理混乱和道德滑坡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以双重标准对待网络空间和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活动,由此导致网络道德与社会伦理的冲突给社会生活造成的严重后果;通过技术、教育、管理和法律途径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解决道德冲突,是保障网络业和网络时代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解决方案”;网络道德教育的“路径”需要从源头探索,要廓清对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实施者、受施者、目标、原则、内容、特点、方式、效果评价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的认识;要善于借助Internet,使网络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新手段和新阵地。积极建设、严格管理并充分利用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在网上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牢牢把握导向,要敢于直面师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正面引导;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网络媒体特点有机结合起来,在增加信息量、扩大覆盖面、注重针对性、增强有效性上狠下工夫,提高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说服力和影响力,借助现代传媒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意网上灌输教育与网下疏导管理相结合,形成合力,在一些重大问题、热点难点和敏感问题上,真正给师生令人信服的解答;要立足教育,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关系,同时注重技术、管理和法律多方面措施并举,以形成合力、综合治理;要注意宏观思考与具体分析相结合、网络技术理论与网络管理实践相贴近、网络传播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相适应,多种措施之间形成相互映衬、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

多种方式健康学生网络行为

研究大学生网络行为,要从网络业、网络道德和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出发,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实证分析法为主,辅之以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访谈、网上调查等多种途径获取足以评价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的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有关数据,进而对数据进行历史的、动态的和联系的分析,对大学生网络行为做出客观的定位和准确评价,以提出具有普遍适应性和现实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要善于发挥网络技术和网络文化开放、兼容、自由、交互、平等、共享的优势,不仅要善于利用邮件系统、BBS、个人空间、聊天室、包括QQ在内的网上寻呼系统等相对成熟的交互手段,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博客(Blog)、维客(Wiki)、闪客(Flasher)、播客(Podcast)、麦客(Mike)、极客(Geek)等新的“客体”上,也要引领健康向上、丰富多彩、具有育人功能的“客文化”,指导和鼓励大学生网络用户参与网络建设、管理、研究等活动,在认知与实践层面规范他们的网络行为、网络道德,进而助力网络文化和信息文明建设,形成网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兼容、和谐共进、共享共荣的机制和格局。(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