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第13期《中国历史古城的保护与利用》
中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史古城延续绵长、遍及全国。这些古城古镇不但拥有秀美的自然环境,而且保存了很多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古迹和各具特色的乡土建筑,同时也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可以说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珍贵的历史
今天,如何更加有效地保护好这些历史文化古城,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当前一些地方在保护历史古城的过程中存在着“短视行为”,没有正确地处理好古城保护与更新、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只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而不考虑长远利益,为了单位和个人的局部利益而牺牲城市和市民的整体利益。一些地方对历史古城的认识还存在着很多误区,认为古城就是“旧城”、“破烂”,是城市快速发展的沉重负担。因此,常常看到一些地方简单粗暴地用推土机、挖掘机强行上马,大面积拆迁旧城区的老宅旧屋,很多有着重要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承载着城市风貌、地方风情和文化遗存的建筑物也随之被破坏殆尽。
独特的文化遗迹和人文底蕴是一个地区的精髓和砥柱。一个没有文化、没有历史的区域是不可能持续和谐发展的。每每看到一些古城遗迹遭到践踏和破坏,我都深感痛心。因为那些古老的街巷,还有跨越了几个世纪的建筑,都是城市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沉淀,破坏它们也就割断了城市的历史文脉。
当今,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文化交流日益深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已成为全球共识。保护历史古城既是我们的共同责任,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面对当前世界遗产保护的新形势与新挑战,我们人人都应该行动起来,一起呵护中华民族遗存的优秀文化遗产,为保护中国的城市遗产贡献出我们的一份力量。同时,我们更应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站在对历史、未来负责的高度,用全新的理念和世界的眼光对古城保护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不断探索符合古城保护的新路子,责无旁贷地把古城保护的各项工作扎扎实实地落到实处,竭力把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保护得更好,并传之于后世。
江苏读者 李祥辉
由于身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阮仪三先生的讲演《中国历史古城的保护与利用》,读来分外亲切。古城保护问题,在当前城市化迅速推进的时代,可以说是迫在眉睫。不抓紧保护,古城风貌就一去不复返了,将给人们留下永久的遗憾。
在保护古城方面,我以为,应当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正确认识眼前投入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利”字是一个症结,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经济是基础。然而,应当看到,古城保护虽然需要巨大的投入,短期内也难见大的回报。但古城毕竟是不可再生资源,经营得好,其“历史标本”的特质将给一个地方带来长远的、不可估量的经济利益,丽江、平遥等古城就是明证。二是努力做到留存记忆与以人为本的有机结合。保护古城,必须使当地居民愿意住在古城,乐于保护古城。为此,要妥善解决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让他们在古城内同样可以享受到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三是始终坚持“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整治修缮原则。古城的价值在于“古”,抛弃了“古”,古城就成了无源之水。阮先生说的修补要用原材料、原工艺、原式原样,虽是细节,却忽视不得。唯其如此,方能原汁原味,还历史的本来面目。在这个问题上,有些地方是有教训的,它们将旧城全部拆除,采用现代工艺仿古重制,结果花钱不讨好。
江西赣州章贡区委 陈相飞
2007年第10期《中国人的人生智慧》
在《中国人的人生智慧》一文中,作者把艰深的智慧学问,通过深入浅出的诠释,给读者提供了系统地了解智慧的不同流派,提升并丰富了对智慧的理解和把握。智慧作为一种摸不着,但又确实存在并且可以感知的思维定势,它无时无刻地渗透在我们的每一个人的大脑之中。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智慧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小聪明”和“小脑筋”,体味的是大智慧和大谋略,它体现出我们中国人的智慧是博大精深、底蕴厚重的文化资源,是具有中国历史脉络的宝贵财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要进一步弘扬中国人的智慧传统,不断挖掘中国人的智慧,更好地服务和谐社会建设。
贵州读者 刘湘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