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坚持基层服务建设和谐文化

2007-08-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达•阿拉坦巴干 朱嘉庚 我有话说

和谐文化建设,既倡导先进性,又注重广泛性,既关注城市社区,更覆盖农村牧区。不论过去、现在和未来,乌兰牧骑坚持深入农村牧区最基层,普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民族优秀艺术,全心全意为农牧民服务,实质上就是在农村牧区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为建设和谐文化做好基层普及工作。

乌兰牧骑的创立

和发展,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动力。时代和社会要求我们要不断满足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农牧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普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乌兰牧骑队伍轻装灵便、节目短小精悍、队员一专多能的组织特点,以演出为主,兼做宣传、辅导、服务的活动方式,深入基层、植根群众的服务层面,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团队精神,都围绕着一个首要任务的实现,那就是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最基层普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于农牧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乌兰牧骑五十年的光辉历程启示我们,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落实到乌兰牧骑这支队伍身上,就是首先要做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普及工作,这在宏观方面作为乌兰牧骑的方向定位,早已被乌兰牧骑的长期实践所证实。正是坚持和发展了这一正确的方向定位,乌兰牧骑才获得了与基层血肉相连、与群众心心相印、与时代同步前进、与祖国民族融为一体的生命活力,促进了不断的继承创新,促进了德艺双馨的队伍建设。当然,乌兰牧骑做的这种普及工作,也会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群众的需求而不断提高。所以,正是从事这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普及的乌兰牧骑队伍中,涌现出不少全国全区的先进典型和优秀人才,奉献了不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艺术精品。从社会发展规律和文艺发展规律看问题,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社会,文化都必须普及,才能不断提高。乌兰牧骑能够担当和胜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基层的普及工作,是党和人民的信任,是时代和民族的使命,也是建设和谐文化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值得我们乌兰牧骑队伍一代又一代去奋勇努力,紧随时代要求一步接一步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上去创造性地完成。

乌兰牧骑在完成普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个首要任务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做好民族民间艺术遗产的传承工作。民族文化遗产与民间优秀艺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国家民族生存发展的文化之根。乌兰牧骑长年深入基层活动,实质上就是植根在人民群众现实生活的源泉之中,也是植根在民族民间艺术的沃土之中。这一优越条件,提供了乌兰牧骑做好民族民间艺术传承工作的广阔天地。许多重视这项工作的乌兰牧骑,过去下基层总要拜访请教当地的民族民间艺人或文艺骨干,向他们学习民族民间歌舞曲艺,与他们同台演出,收集整理濒临失传的民族民间绝艺珍品,甚至拜师学艺甘当传人。乌兰牧骑的这些不懈努力,不仅为自己的创作演出找到了现实生活与民族艺术的丰厚根基,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品格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同时也为民族民间艺术遗产的承传做出了贡献。只要认真回顾乌兰牧骑与民族民间艺术同生共长的历程,我们不难看到,马头琴的普及、长调民歌的传扬、好来宝的提高、顶碗舞筷子舞的风行、鄂尔多斯婚礼的辉煌、潮尔呼麦的兴盛等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的承传与创新,饱含着乌兰牧骑和文艺院团、研究院所与民间艺人几十年的心血和汗水。现代化社会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古老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繁衍的环境和条件,使得民族民间优秀艺术的传承保护愈加紧迫和艰难。把做好民族民间优秀艺术的传承工作,作为乌兰牧骑的主要任务之一,既有利于乌兰牧骑的继承创新,又是国家民族的文明传承的千秋功业。如果我们坚持不懈地代代相传做下去,乌兰牧骑将成为边疆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传承者,成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基层生力军。

普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民族优秀艺术,对于乌兰牧骑而言,主要通过演出、宣传、辅导、服务这四项活动来实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农村牧区社会变革和小康建设的先后推进,使得农牧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农牧区的文化建设和文化消费也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面对这种新形势新变化,乌兰牧骑必须在继承中创新,在改革中发展,必须不断开拓为基层农牧民服务的内容和方法,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时代要求。

乌兰牧骑被誉为“社会主义文艺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党和人民殷切期望“保持不锈的乌兰牧骑称号”,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赋予乌兰牧骑更加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任重道远,必须与时俱进,急需进一步加强乌兰牧骑的领导班子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急需完善配套乌兰牧骑作为公益型文化单位的扶持政策和改革措施,急需乌兰牧骑在继承创新方面不断开拓前进。乌兰牧骑的光辉历程和实践使我们坚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的伟大事业中,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发展进程中,乌兰牧骑必将谱写出继往开来的时代新篇章。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