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学会会长 达・阿拉坦巴干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学会副会长 朱嘉庚
今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和乌兰牧骑建立五十周年。回顾几十年来随同乌兰牧骑工作的岁月往事,使我们深受教益。特别是乌兰牧骑深入基层的演出服务活动,确实体现了全心
近五十年,内蒙古自治区六十多支乌兰牧骑,长期坚持深入基层农牧区,为农牧民群众送歌送舞,每队每年演出百场以上,同时开展宣传、辅导、服务活动,受益群众累计大约2亿人次。这在国内外文艺团体中极为罕见,不愧为社会主义文艺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哪里最需要,哪里最偏僻,就到哪里送歌献舞”,这是乌兰牧骑用热血和汗水实现的行动口号。为了把社会主义文化送到农村牧区,他们以坚定的决心和顽强的毅力,跋山涉水,横越沙漠,不怕严寒酷暑,不管风霜雨雪,走遍农牧区各个角落,坚持为农牧民演出服务。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是全区乌兰牧骑首创试点单位,四十多年来行程25万公里,为农牧民演出7300多场,观众达142万人次。1975年,他们从赛汉乌力吉苏木到赛汉布仁牧场演出,半路上拖拉机出了故障,队员们背着乐器行装,步行60多里,年龄最小的女队员因脚扭伤,大家轮流背她赶路,赶到牧场已是凌晨三点,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第二天早晨开始照常演出。上世纪70年代,翁牛特旗乌兰牧骑到阿日山牧区活动,在车马无法行走的大沙漠里,18名队员仅靠1位队员准备送给亲友的4斤点心,徒步跋涉两天两夜,被牧民救出沙海,当晚就开始演出。内蒙古西北部的巴丹吉林沙漠被称为“死亡之海”,1994年5月,额济纳旗乌兰牧骑深入巴丹吉林沙漠腹地温图高勒苏木演出。途中天气骤变,沙尘暴袭来,队员们立即跳下车,用篷布盖好乐器行装,用身体压住四周,直到沙尘暴过去,队员们抖掉满身沙土,继续赶往演出点。有一次为沙漠深处的十几户牧民演出,直到天黑才赶到目的地。
蓝天当幕地当台,随时随地演起来。乌兰牧骑为群众着想,不计条件,不讲排场,草原是他们的大舞台,田野是他们的大剧场。他们在居民点演,在打草场演,在蒙古包演,在羊圈演,有人半夜找来还演。他们为几百几十人演,有时为几个人演,甚至为一个人也演。上世纪80年代,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到锡林郭勒草原演出,一辆大卡车在草原上颠簸了两个多月,为30多个苏木嘎查的牧民演出了近百场。当时牧区还没用上电,一台破旧的手摇发电机成了照明的宝贝。队员们又演出,又轮流摇发电机,浑身的解数都使出来了。后来,他们在毛乌素大漠深处的嘎鲁图苏木演出,刚演一半,突然停电,他们硬是用几只手电筒照明,坚持把剩下的节目演完。有一年夏季,鄂托克旗乌兰牧骑赶往阿尔巴斯苏木演出途中,有七位饮羊的牧民希望看看他们的节目。队员们二话没说,立即搬道具、化妆、拿乐器,冒着摄氏30多度的高温,在草原烈日下演出一个多小时。牧民们攥着队员的手久久不愿松开,汗水和感激的泪水汇在一起。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有年盛夏为部队和牧民演出,队员们把帐篷舞台让给观众,自己在烈日下坚持演出。有位女队员中暑昏倒,醒过来继续演出伴奏,牧民们用蒙古袍为她挡住烈日,直到演出完全部节目。1996年,莫力达瓦斡尔族自治旗乌兰牧骑,徒步行军10小时,赶往巴彦农场演出。节目演到一半,突然下起大雨,一万多观众冒雨观看秩序井然,队员们冒雨为大家演唱,台上台下的歌声在雨夜里久久回荡。
人少节目多,反映新生活,宣传有辅导,演完就干活,这是乌兰牧骑深入基层活动的真实写照。他们最初十二人,后来二三十人,乐器十来件,服装每人一两身,队员各有专长,但又兼会其他本领。全队可以演出三五台晚会,分组还能搞小型演出。他们唱英雄,唱模范,随时编演当地的新人、新事、新风尚,乌兰牧骑成了农牧民群众的流动光荣榜,成了农牧业生产生活的流动宣传栏。他们演出之余,辅导群众业余文艺生活,培训农牧区业余文艺骨干,正兰旗乌兰牧骑从1957年建队以来,办过十四次群众文艺骨干训练班。库伦旗乌兰牧骑在两年里辅导过800多名业余演员。翁牛特旗乌兰牧骑辅导过的五个业余文艺小组一直坚持活动多年。乌兰牧骑还放幻灯,办展览,讲时事,说科学,借阅书报,代卖书刊。除此之外,他们还积极参加助民劳动,帮助牧民割草、放羊、剪羊毛、打井,帮助住户挑水扫院、打扫羊圈,有的队员还为群众剪发,修理收音机,为群众照相寄信,给病人献血治病。翁牛特旗乌兰牧骑在下乡途中,还多次参加抗灾,遇到火灾就打火,遇到洪水就抗洪,事迹传开以后,牧民们奔走相告:“玛奈(咱们)乌兰牧骑赛(好)!”达茂联合旗一位双目失明的老大娘,“看”了乌兰牧骑专门为她演出的节目,感动万分。她抚摸着队员的头发说:“你们是毛主席教育出来的好孩子,真懂得牧民的心啊!”
乌兰牧骑的基层演出服务,带去了党和政府对基层群众的关怀温暖,密切了同农牧民的血肉联系,不断满足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了农牧区的群众文化生活,对内蒙古农牧区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发挥了独特而深远的影响。基层农牧民怀着深厚的感情,把乌兰牧骑当做党和政府的“化身”,当做农牧民贴心的儿女,当做各民族群众的自豪,这充分体现了乌兰牧骑在农牧民心中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