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幅浓郁的老北京风情画

2007-08-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严佳 我有话说

北京曲剧团的曲剧《正红旗下》,入选2006―2007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30台初选剧目后,经过重新加工整理,面貌一新。

曲剧《正红旗下》是根据老舍的同名自传体小说和李龙云的同名话剧改编的。所不同的是,与原小说和话剧相比,曲剧中的事件和人物更加集中了。它以老舍的家族史为主要线索来进一步展现清

末旗人的生活、习性和民俗民风,由此去透视大清朝的社会风貌与政治风云。因此该剧京味浓郁,语言遵循老舍原小说中幽默诙谐的风格,所有人物都是满口“京片子”。该剧最大的特点是精心刻画了几种类型的小人物,如淳朴、善良、勤劳的老舍的父亲、母亲和大姐、二姐;专横跋扈、不明事理的舒家姑母和大姐的婆婆;精明能干的福海表哥,忠厚守旧的老王掌柜,无耻奸猾的多老大,刚烈正直的多二爷,还有小罗锅查老二、小瘸子索老四等,个个形象鲜明。与此同时,还展现了大量的北京风俗,如为婴儿办洗三、庆满月,既让观众看到了淳朴、勤俭的民风,也看到了游手好闲的奢靡之气,更看到了公私不分、假公济私的懒惰之态。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城的大炮都打响了,兵败了,城破了,有的人做了俘虏,有的为国捐躯,老舍的父亲就在“正红旗”下为中华民族牺牲了生命。剧作既赞扬了以老舍一家为代表的淳朴、善良、勤劳的小人物,也批评了以大姐夫为代表的那些缺乏自尊、玩物丧志的软骨头,揭露了以多老大为代表的没有灵魂、投靠洋人,在自己人面前耍威风的民族败类。全剧如同展现了一幅浓郁的老北京井风情画,各色人等在国破家亡之际的表现,令人扼腕叹息,也令人深思。

在表演式样上,曲剧《正红旗下》较以往曲剧剧目最大的新意是对歌舞的运用。剧中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了音乐剧的表现手法,用歌舞韵律来营造戏剧起伏的气氛,体现人物内心的细腻情感。剧中不仅有群舞,还有独舞,如“洗三”中白姥姥的出场,就有表现白姥姥兴冲冲、急忙忙奔走的独舞,将一个接生婆神气活现地立于舞台之上。其实不仅是独舞,还有很多身段、动作配合音乐精彩到位的演绎,都是很多演员经过细心琢磨、反复练习而来的:福海的“办满月”、正翁的“票友歌”、大姐夫的“开鸽栏”、甚至是大姐婆婆与姑婆打嘴仗、点烟锅等等都加入了舞蹈元素,将剧中人物润色,活跃了整个曲剧舞台,为本剧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此外,舞台布景以破碎的瓷盘为背景,创作上很有寓意,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

北京曲剧是北京唯一的地方剧种,它的音乐和唱腔以单弦曲牌和北方民歌小调为素材,根据剧情和人物创作而成。北京曲剧与老舍是连在一起的,1952年,老舍为这一新兴剧种创作了剧本《柳树井》,并为之命名“北京曲剧”。50多年来北京曲剧团先后上演了7部老舍先生的作品(其他5部为《骆驼祥子》、《方珍珠》、《龙须沟》、《茶馆》、《四世同堂》)。老舍先生文学作品中浓郁的京味,亦成为北京曲剧的剧种风格。而这一特点,在《正红旗下》表现得尤为突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