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守望历史为己任,以追求正义公平为使命,他们准确地把握忠实地记录所处的时代和历史前进的方向。从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开始,他们就一直用手中的笔、话筒和画面,以新闻的方式推动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
2007年8月2日,他们荣获我国新闻工作者的最高荣誉――长江韬奋奖。20位获奖者的背后,是他们对党和人民
“新闻事业是一种境界、一种生活方式、乃至一种信仰和终极的托付”
在贵州省一些外人罕至的少数民族居住的深山里,一个头戴草帽肩挎军用水壶的身影,在烈日的灼烤下,执着地行走在陡峭崎岖的山路上……这是一个长年跋涉在西部喀斯特大山深处的不倦身影,贵州日报社记者赵拴在15年的记者生涯中,跑遍了全省80多个县(市、区),到过1000多个乡(镇)村(寨)采访。他说:“每当我稍有懈怠,这些让我流泪、让我奋进的人们就会浮现在我的眼前,一种深深的自责和内疚就会撞击我心。”
从到报社的第一天,赵拴就在采访本上端端正正地写下了“敬业、责任、良知”6个字。也从此,他开始孜孜不倦地追求并实现着他的新闻理想。为实现新闻理想而鞠躬尽瘁、奋斗不息,这也是每一位获奖者共同的品格。
凭着心中的新闻热情和执着的广播情怀,青海人民广播电台藏族记者万玛加在15年记者生涯中,下牧区、跑戈壁,脚踏实地地为听众传递着最前沿的动态。多年来,他采写各类新闻稿件五千多篇。他的同事这样评价万玛加:“万玛加始终不变的是他对新闻事业的热情与执着!”
在宁夏新闻界,宁夏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助理马文锋被称为“拼命三郎”。他是宁夏新闻界极少数长年早、中、晚都要上班的人,他经常凌晨一两点钟才回家,有时甚至是清晨五六点。
吉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毕政曾撰写稿件200多万字,有五篇作品连续五年获得“中国新闻奖”。1986年,正逢四平境内的辽河洪水,他率队战斗在抗洪报道第一线。1998年松花江大水,他仍然站在报道最前线……30多年新闻生涯,毕政始终乐在其中。
郝克远,齐鲁晚报总编辑,他坚持“为读者服务,与读者俱进”的办报宗旨和“打造新闻精品超市,满足读者高尚需求”的新闻理念,不仅提升了齐鲁品牌,也提升了晚报品位。
这是一个二十年来一直用心去播音、用爱去播音、用真情去播音的新闻工作者。一次去医院采访,宁波人民广播电台主任播音员辛雪莉注意到一件事,罗南英趴在病房的窗台上看着那些大街上来来往往的母子,眼神中流露出羡慕。辛雪莉将手机递给她,罗南英拿起手机拨通后说:“鹏鹏,我是妈妈,你想没想妈妈?”一个男孩的声音从话筒里传来:“想。”当节目在电台播出时,收音机旁的无数听众为之动容。辛雪莉这样说:“新闻事业是一种境界、一种生活方式、乃至一种信仰和终极的托付,它需要一种全身心的投入和始终如一的敬业精神。”
也是凭着对新闻事业的执着与热爱,北京电视台高级编辑张亮17年来不断用真诚与热情展现社会的真善美,不断用爱与奉献诠释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并与同事共同创办了《BTV夜话》《晚间新闻报道》《直播北京》栏目,把鲜活的新闻第一现场呈现给观众面前。
“它生活在人民当中,它真诚地同情人民的一切希望与忧患、热爱与憎恨、欢乐与痛苦”
1997年夏,她在北京儿童医院看到了3岁幼童“丢丢”,这个被吸毒母亲抵押给毒贩而饱受摧残的幼童当时已经奄奄一息,她的心灵震颤了。从此,她持续八年追踪报道“丢丢”。她就是《法制日报》摄影女记者居杨。她只身暗访安徽凤阳、定远黑社会保护的地下拼装车市场,拍到第一手图片资料;她先后三次冒着危险深入世界著名毒源地“金三角”采访……居杨的镜头总是努力透过事件现象挖掘深层次的内容,体现出对人及其生存状态的关注。
20多年的记者生涯,人民日报高级记者龚达发1996年,为报道优秀信访局长吴天祥,他和吴天祥一起上下班,走街串户,把报道对象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1997年大江截流,他带领人民日报采访组在工地住了一个多月,住工棚、吃盒饭、钻隧道,足迹遍及三峡工地。
“必须时时去倾听普通人的心声,理解普通人的生存状态、知晓普通人的精神诉求。”这是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首席主持人胡晓丽对自己的要求。她主持的《市民与社会》节目,以现场直播、市民热线参与、与高官政要直接对话等为主要特征。“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你我生活”是这档节目每天中午在开场时亮出的宗旨。
用浓浓的爱心温暖听众、把听众的冷暖挂在心头,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首席节目主持人、交通广播主持人亓欣莉主持的《交广说法》开播七年来,接到听众热线和新闻线索十万余条,解决听众各类投诉、法律纠纷万余件,有力地维护了听众的合法权益。亓欣莉也被听众们亲切地称为“欣莉姐”。
作为电视湘军的领军人物,魏文彬和他的团队近年来在地方广电传媒领域发动了一场深刻的变革,这场变革使得湖南电视强化和推进了中国电视荧屏的亲民色彩。2003年,他提出建议,在湖南卫视推出一档特别节目,再次生动阐释“三个代表”在湖南的实践,这就是《民情直通车――“三个代表”纵伸湖南》。人们纷纷称赞这个节目:新闻工作者就是要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盼。
积极投身电视科教传播、三十年奋斗矢志不渝,中央电视台社教节目中心副主任、教育专题部主任冯存礼2006年8月26日,组织了《回到恐龙时代》大型恐龙化石挖掘直播,实现了科普节目从录播到直播传播方式的转变;2007年,科教频道推出了《2007劳动榜样》大型活动,为技术工人提供了一个展示聪明才智和精神风貌的平台。
“只有创新,才能不断突破自己的过去、不断超越别人的现在”
作为新华社副总编辑,周树春多年来组织指挥了“香港回归”对外报道等重大战役性报道,策划编辑了一大批优秀新闻作品;作为《参考消息》总编辑,他不仅多年如一日,而且积极探索新时期编辑出版工作规律;作为新华社参编部主任和世界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他不仅系统研究国内国际形势,并与采编人员一起全面及时准确地反映国内外重大情况;作为新华社记者,他不仅报道了标志中苏关系正常化的“中苏高级会晤”等许多重大历史性事件,还曾独家专访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等几十位国际政坛风云人物。
“网页模式、界面风格、深蓝主调”,是科技日报的版面标识,也是总编辑陈泉涌的创意。这位30多年激情耕作、25载热恋夜班的新闻工作者锐意创新,不断塑造科技日报的鲜明个性。他把突出鲜明的科技特色和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有机结合,强调科技新闻同样需要把好关、把好度;他强调“科技新闻写作要追求特色表达”,探索了一条科技新闻生活化、知识化、实用化的新路子……
在办报思路上不断创新,在办报内容和方式上不断改进。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汪家驷同样积极倡导新理念、新视角、新版式,以新闻强报,以特色立报,把新的办报理念运用到采编各个环节。正是在这种不断的创新和改进中,安徽日报报业集团逐渐形成具有“皖派”风格、特色鲜明的报业集团。
如何让“平面”的时政报道呈现“立体化”;如何让时政报道更加“鲜活”、更加贴近受众……这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时政部主任张晖在十余年时政记者生涯中孜孜以求的目标和方向,她带领同事在不断求索和创新中摸索出一条时政报道的新路子,富有现场感的音响、丰富的口播内容、细致的观察以及多样的报道形式也让国际台的时政报道愈发出彩。
曾两次赴藏工作、足迹遍及西藏的卢小飞,如今已是中国妇女报社总编辑,她锐意改革创新,不断探索并积极实践报纸结构的调整和报社的体制机制改革。她于1999年和2003年两次对报纸进行改版和扩版,由此增强了报纸的新闻信息量,内容结构更贴近读者;她不仅自己动手给读者回信,还督促编辑对读者来信来访都要有所回应……
“只有创新,才能不断突破自己的过去、不断超越别人的现在。”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台长赖谦进也是一名力主创新的新闻工作者,她带领河南电台不断推进新闻改革,走“频率专业化、受众对象化”和“节目活动化、活动品牌化”的路子。她建立了短信平台,开办了广播网站、网络广播、付费电视频道(说文解字)、5套付费广播等,规划了河南电台跨媒体、跨行业发展的格局……
“以新闻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提升舆论引导水平”一直伴随着广西电视台台长黄著诚的新闻生涯。1996年,以节目上星为契机,他对所有版面进行了全面调整,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新闻宣传为主,广西内容为主”。广西电视台在不断创新发展中,为广西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他们记录历史、讴歌时代,他们与人民同在、与时代同行。20位获奖者,20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他们用理想、信念、智慧和汗水,在新闻人生中一路走过、一路执着。(新华社北京8月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