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高校校报现状与发展对策

2007-08-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德凤 我有话说

自1895年北洋大学创办《北洋公学》以来,高校校报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曲折历程。作为纸质传媒,在信息不够发达的时代,它成为校园里师生相互交流信息的主要载体,受到高校师生的普遍关注。如今,随着多元媒体的空前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和高校校园局域网的开通,校报的生存空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高校校报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一、出版周期长,时效性不强。据前几年的不完全统计,在千余家高校校报中,周刊占5.1%,旬报占12.6%,半月报接近50%,双旬报和月报占31%,季报和不定期出版的占2%。由此可知,出报最快的周报,从发稿到出报也需一周时间,与读者见面时新闻已变成了旧闻,存在着严重的新闻时效性差的弱点。在网络信息时代,校报的信息量更显严重不足。新闻围绕学校各类会议转,凡学校各类大事、文件、通知等当日便上传到校园网,等到见报新闻早已成了旧闻。二、版式固定化、内容程式化,难以满足受众需要。高校校报的读者群为高校师生员工,虽然学科不同但都具有高素质、高品位、高层次的特点,因而对校报质量有更高的要求,对信息需求量更大。校报大多是4开4版的小报,版式相对固定。仅以一、二版为例:一版为要闻版,二版次闻版,主要围绕学校党政领导的重大活动和会议报道转,领导活动多,版面往往成了“会议摘要”和“讲话记录”版,会议消息多、内容单调枯燥、信息量少、办报程式化、报道范围狭窄、趣味性差。三、编辑队伍建设不完善,影响校报质量的提高。校报普遍存在着编辑队伍建设不完善,人员严重不足,办报条件差的状况。校报编辑多数归属教辅人员,工作量大,一个编辑要负责从策划、选题、采写、组稿、编稿、组版,直到校对、发行、计算并发放稿费等全部工作。一人担当多个角色,超负荷的工作量,无时间顾及学习、钻研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同时又几乎没有与同行交流学习的机会。有的高校成立了新闻中心、校报编辑部或报社,但经费普遍投入甚少,这也制约编辑队伍建设和发展的因素。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报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高校校报是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是高校校园内占主导地位的媒体。高校校报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载体,是学校联系师生员工、海内外校友、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要纽带,是展示高校对外形象和塑造学校品牌的重要窗口。”这就从政策上确定了高校校报的地位和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积极适应当前的实际情况,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改进。其一、发挥自身优势,取杂志、网络元素等之长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加大信息量,在内容和形式上嫁接杂志、电视、网络等多种优势,不断增强时效性。加大深度报道的分量,将平面新闻立体化,改变单一的写法,在运用好“五个W”的前提下,将新闻表述故事化、趣味化,语言文学化。突出报道内容的新鲜性,更新观念改变视角,挖掘事件的内容和深度。如对食堂伙食、青年教工住房问题、教学质量问题、师德问题等等,大胆面对,慎重处理,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引导读者公正理性客观看待。扩版增加栏目,刊网互为一体,以弥补信息少、速度慢、沟通难、影响小的不足。同时将网络上的热点选择与师生贴近的内容进行讨论,与网上形成互动。其二、以新颖的版面和实用信息吸引师生。要根据栏目、内容设计版面。版面具有现代气息,将现代美学意识渗透在版面上。其三、不断提高编辑思想修养和业务水平。高校是一个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聚集地,高精尖的科学技术知识、高密度的信息资源和独特的文化环境,读者的文化水准相对较高,编辑自身素质的提高非常重要。要提升校报的层次和水平就要构建新型的编辑体系,学校要加大经费投入,增加编辑人数,加强对编辑的培训,这样才能办出高格调、高品位、高档次、时代感强、具有文化内涵的校报,使其成为高校师生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作者单位:兰州理工大学宣传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