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3月5日,我在退休之后,应朋友之邀,乘飞机去马来西亚。在我的座位周围,是一个从马来西亚来中国的旅游团,领队就坐在我旁边。闲谈中我得知他叫王昭雄,带着20个游客,第一次到中国旅游。当他听说我是一名中医时,马上问我:“肩痛能医吗?”我说可以看看。他马上站起来拉我向前走去,来到一位中年妇女面前:
这位50岁的古筝演奏家,肩痛已经半年了。这次跟团旅游,就是想在中国找个中医看病,因为她曾在马来西亚找过好几个西医看过,都没有太明显的效果,所以想一边旅游一边看看中医。无奈时间太短,只看了一、二次,拿了些中药回来慢慢调养。我看她满脸的痛苦表情,左手搭在右肩上,生怕别人碰她。我让她放松,把右臂抬起来,她左手扶着右前臂勉强抬到90度就抬不起来了。而且肩关节的前、后、外侧都有压痛,肩关节周围外展、内收、后伸都有活动障碍。这是一位典型的肩关节炎的患者,西医叫“肩周炎”,中医叫“冻结肩”,因为好发于50岁左右的人,因此又叫“五十肩”。为了减轻她的痛苦,我当即在她的左腿“肩凝穴”上扎了一针,并嘱咐她活动活动右肩。这时那位领队王昭雄好奇的问我:“她的肩痛你不扎肩怎么扎腿?”我知道这不光是他的疑问,这周围看的乘客大概都会这么想。我笑了笑告诉他:“这就是中医所讲的上病下治,右病左治的道理。”不一会她的肩痛减轻了,连肩也抬高了好多,她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周围看热闹和关心她的朋友顿时流露出一种既惊讶又敬佩的神情,纷纷问长问短向我诉说他们的病痛,咨询治疗的办法。就这样,在飞往吉隆坡的班机上我运用中医的望、闻、问、切,在这万米高空开始了马来西亚的行医生涯。
当我到了吉隆坡的第二天,中医诊所刚开门,电话便不断响起,都是来找我看病的。而打电话来的就是我在飞机上认识的那些乘客,他们也就成了我在马来西亚的第一批患者。直到现在九年过去了,他们之中的大部分人仍然和我保持着联系,并不时地介绍亲朋好友来看病。至于那位肩周炎的患者,后来经过一个疗程(10次)的治疗就彻底痊愈了,又重新登上了舞台。她也介绍不少文艺界的朋友来看病,有钢琴演奏家,还有马来西亚十大歌星。连现在唱红了台湾、东南亚的光良也曾来作过针灸治疗。
中医在马来西亚,已经有了悠久的历史,大约可以追溯到明朝郑和下西洋年间。当时郑和浩浩荡荡的舰队,不但把中国人民的友谊带到了马来西亚,同时也把中华文化带到了马亚西亚,中医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也随着流传到马来西亚。那时随行的医官不但为全体官兵服务,同时每到一处,也为当地的老百姓诊病施药。当所带的药物不够用时,他们还充分利用当地资源,采集热带药用植物加工炮制中药,慢慢地这些中医中药的技术就在民间流传开来。这可能就是马来西亚最早应用中医的历史。
后来随着中马民间往来的增加,尤其清末民初的几次大的下南洋移民潮,广东、福建、海南等地民众陆续进入马来西亚,并在当地安居乐业生根开花结果。一代一代的华人成了合法的马来西亚公民,并为马来西亚国家的发展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中华文化、华人的宗教信仰以及华人的文化卫生教育事业。中医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为华人疗伤治病的重要部门。在许多城市都可以看到有几十年历史的中药店铺,甚至有上百年历史的中医堂和专治跌打损伤的老店铺,针灸所、按摩院更是随处可见,门庭若市。
在首都吉隆坡,有一间著名的同善医院,前身是1881年由华侨领袖叶观盛创办的中医诊所“培善堂”。它专为贫穷华工施医赠药,后于1894年11月3日改为同善医院,至今已经有126年历史。它由早期的一间简陋的中医诊所,发展到目前全马首间中西医结合的现代化医院,独具匠心,别具一格,从门诊到住院部,都有中西医师提供服务。符合全世界日渐重视传统医学的趋势。
从1991年开始,同善医院与中国著名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十多年来每年都有多名中医教授、副教授等专家为同善医院提供优秀的中医专科治疗服务,得到了全马来西亚各族群众的肯定和认可,他们精湛的医术和卓越的医疗水平有口皆碑,受到广大患者的赞扬和好评,甚至许多外国患者也慕名而至,成了大马人民的骄傲,更成为中医和中华文化的骄傲。(作者为马来西亚柏年康复保健中心董事、主任医师、注册外国中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