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学语文改革的理念反思

2007-08-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史灿方 我有话说

日前,教育部要求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并且要求列入必修课。这是新时期高等教育重视素质培养的重要信号。不断呼吁的背后,说明我们大学生

语文素质有待提高。究其缘由,除了不重视课程开设以外,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还不是很令人满意。我想,不重视的问题好解决,规定作为必修课开设即可;而提高课程质量和效果,则需要实实在在的甚至于艰苦的努力。

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最关键的需要在理念上理清三个思路:

第一,开设课程的目的。读了十几年的语文,谁都知道语文的基本功能是培养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文学的修养。但如果翻一下当下的大学语文教材,恐怕在大学阶段语文课程究竟应该干什么这一点上认识不是很统一,有的教材就是文学作品甚至就是中国文学作品选读,稍有变化的是有的加点文学史知识,有的再增加点语文知识和写作知识而已,另有一种教材打破了文学作品为主的思路,以人文科学的经典文章作为文选。

我认为现有的大学语文教育所缺失的有两点:一是对语文教育本身的特点和规律重视不够,一是对学习对象的特殊性重视不够。语文的特点就是工具和修养,重在解决语言文字的基本功和学生的语言知识(主要是运用语言的背景知识)修养。至于学习对象问题,情况可能相对复杂些,但最主要的还是要能够切实解决大学生语文素养欠佳和满足社会对大学生语文能力基本需求的问题。

第二,大学语文如何开?大学语文的开设应该从教材和教学两个方面着手进行改革。教材的选文要在“精”字上做文章,须注意一要避免与中学篇目的重复;二要考虑经典性、思想性和时代性,大学语文选文不必面面俱到,但也不能拘泥于传统的几种文学体裁。选文既要包括文学经典,也要选非文学经典作品,可以扩大到文化的概念进行选文。古人说“文以载道”,是有道理的,语文应承担一部分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的功能。三要考虑可读性和效果性。文章要少而精,耐读耐思,一览无余的文章要少选。从教学看,首先是基本功的训练要加强,否则,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就难以提高。现在大学语文的课堂上作业只剩下的写几篇文章,而且是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对于字、词、句的训练,对于经典的背诵都被忽略了或者不屑一顾了,这就舍弃了语文教学的本旨。其次是思维能力要培养,大学阶段是思维能力定型的时期,要重视创新思维能力、辨证思维能力、辨别是非能力的培养,学会正确对待人生、对待社会、对待挫折。选文时对思维能力训练的文章要有所侧重,教学过程中则更要贯穿始终。再次是强化说和写的训练。大学毕业生受过高等教育后,应该具备基本的说写能力。会做一般的演说,会写常用文体。要完成这些教学内容并达到一定的效果,大学语文至少应开设两至三个学期。

第三,大学语文如何考?考试是教学的指挥棒,也是衡量教学效果的试金石。应该建立大学语文水平测试标准化的考核办法。考核内容包括字词句运用、常用文体写作能力、阅读鉴赏能力、选文内容知识、思维能力(创新思维和思辨能力)、一般演说能力等。可以综合测试,也可以分模块测试,如汉语基础能力测试、阅读与写作能力测试、口语表达能力测试、语文知识修养测试,或者分书面测试和口语测试两部分。目前国家施行的普通话等级考试和汉语职业能力考试,可借用为大学语文水平测试的一部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