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气象组织8月7日发表声明指出,今年全球各地的极端天气明显增多,而且分布范围很广。5月份以来,海湾地区发生前所未有的强热带风暴;中国南部和东南亚地区发生强降雨和洪水;英国发生洪灾;东南欧和俄罗斯出现罕见的热浪;南非和南美一些地区出现降雪等等。
声明同时指出,今年1月和4月的全球地表温度达到1880年
显然,今年上半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与全球温度上升有密切关系。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今年春天提交的关于到2100年全球气候发展报告认为,到2100年全球地表温度可能上升6摄氏度,届时海平面的上升幅度可达60厘米,全球数亿人目前生活、居住的地区将被海水淹没。此外,高温酷暑、世纪洪水、干旱、飓风等极端天气事件会加剧、各种传染病会蔓延。有专家估计,假设全球地表温度到2100年上升4.5摄氏度,仅德国到2050年要付出的代价将达8000亿欧元。
专家们普遍认为,人类活动所排放的温室气体和人类对地球资源的无节制采伐、破坏,是导致全球气温上升的主要原因。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报告认为,全球自然界的温室气体吸收能力为31亿吨,但目前的排放量却远远超出了地球的自然吸收能力。
从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情况看,被视为“富国俱乐部”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9个成员国的排放量超过全球排放量的50%。虽然,他们都制定了各自的减排目标,但仔细分析便不难发现,“老”欧盟15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990年签署《京都议定书》时增加了1亿多吨,美国的排放量增加了9亿吨以上。目前,美国的人均排放量接近印度人均排放量的20倍。所以,发达国家必须率先减排,不仅顺理成章,更是现实的需要。
其次,发达国家在减排节能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从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大局着眼,发达国家应向发展中国家转让其现代高效技术。这也是《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原则。但从实际执行情况看,到2006年11月整个东亚地区只有173个项目立项,其中有70%在印度。这与东亚地区的需求相比,只是杯水车薪,远远不能满足改善环境质量的需要。发达国家必须加大对发展中国家“技术减排”的援助力度。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按《京都议定书》的规定,不承担减排的强制性义务。但中国政府出于对全人类的责任,还是承诺到2010年将国内生产总值的单位能耗降低20%,减少排放10%。应该说,这是一个很高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国际社会,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帮助和支持。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需要国际合作,更需要新的思路。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能停留在相互指责、相互推诿的水平上。只有科学分析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委,携手合作,广开思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技术出技术,我们才有可能延缓气候的变化,留给后人一个可以生存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