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本报派记者到各大区域采访,了解到大量新情况、新进展、新经验。从今天
起,本报在“科学发展共建和谐”专栏依次推出“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东部新跨越”四组专题报道,每组两篇。敬请读者关注。
从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中部崛起,到进入“十一五”规划纲要,再到2007年4月13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办公室……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中部崛起战略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
这是中部人民的热切期盼,这是对中部人民的巨大鼓舞,这更是推进中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
中部必须突围
1946年,当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拉开解放战争的序幕之时,邓小平同志曾说,大别山就像一根大扁担,一头挑着华东,一头挑着西部。半个世纪后,邓小平的沿江战略里,长江也像是一根大扁担,中部地区正好在扁担的中间,东头是上海,西头是重庆。但沿江战略得益的主要是两头,中部地区始终没有掀起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大潮,没有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主体。
2005年5月,美国《纽约时报》刊登了这样一篇时评:《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文章说,一千年前,当伦敦还是个仅有1.5万人的小镇时,中国的开封却已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繁华都市。一千年后,世界上最强盛的城市是纽约,而开封早已沦落衰微,被世人遗忘。文章告诫,辉煌如过眼烟云,若故步自封,强大的纽约也会成为开封。
面对这篇时评,想起英国史学家汤因比曾说过的“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感慨万千。他在这篇时评复印件旁批示:“我们的古都开封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反面典型。开封之所以如此,我们不必过多地分析,重要的是现在如何在我们手里把开封建设好,发展好,使之成为现代化的城市,展示共产党人的执政能力。”
在中部,衰落的又何止开封!
中国的城市中,只有两个城市被冠之以“大”:大上海和大武汉。但2003年3月“两会”期间,为引起关注,武汉市市长李宪生不禁发问:“武汉\(的地位\)在哪里?!”
诘问缘于武汉不断退后的经济地位:1982年,武汉在全国19个副省级中心城市中经济实力排位第四,2002年却落到了第11位的窘境。
开封落后了,武汉落后了,中原落后了,整个中部都落后了!
地处内陆腹地的中部,包括河南、山西、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土地面积102.7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0.7%,人口总数3.61亿,占全国的28.1%,在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前,国内生产总值2.35万亿元,还不及广东一个省。
千年离乱,百年兵燹,灾祸频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重农、重重工业、重国企的经济布局使中部地区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伍新木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说,六大原因使中部塌陷:为革命做出贡献,6个省老区最多,几代精英为中国革命做贡献,牺牲的人最多,元气损伤严重;中部都是农业大省,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对国家发展贡献最大,但发展农业在很大程度上又牺牲了中部地区的工业增长,这一经济布局影响了中部发展;中部以重工业为主,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压重工业,扬轻工业;国企比重大;对环境的贡献巨大,长江防洪,建蓄洪区,蓄洪区内不许发展;中部农民最多农民工也最多,农民工为地方贡献了GDP,但收益有限。中部合理的发展空间被挤压。
进入21世纪,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奏鸣曲中,东部已融入经济全球化并高速前进;西部在大开发的热潮中加速前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在国家强有力的支持下迅速摆脱困境,发展势头强劲;而由于“不东不西”,中部则相对成了一个最沉寂的区域。
“沉寂,是‘边缘化’的表象,它的内涵是:制造业衰退、就业萎缩、劳动力大量外流、资金和内需不旺以及与发达地区差距的进一步扩大。”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刘道兴说,“整个中部凹陷了,成为一个不争的现实!”
湖北省社科院院长赵凌云在《中部崛起战略与武汉城市圈建设》报告中的话振聋发聩:从1992年到2002年的十年间,中部与东部的差距扩大了6倍;中部每平方公里创造的GDP仅为长三角的1/8、珠三角的1/10。
1998年西部大开发,2003年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中部与西部、东北的差距也开始拉大。投资上,1998年中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4%,低于西部的16.8%。
2001年,全国GDP增长速度首次出现东快、西次、中部居后的局面,并且随后的两年这一差距进一步扩大:1997年―2003年,中部地区的GDP占全国的比重由31%下降到24.7%,东、西部分别由56%、13%增加到58.5%、16.8%。
东西夹击之下,中部必须从“塌陷”中突围。
撬一撬“牛肚子”
“得中原者得天下”。长期以来,中部地区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农业和能源基地,广袤的华夏腹地更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曾经,三晋大地丰厚的地下矿产资源撑起了共和国能源的半壁江山;洞庭湖平原的稻香鱼肥诠释着“湖广熟、天下足”的千古谣谚;武汉三镇的钢花铁水映红了珞珈山下的长江两岸;景德镇的熊熊窑火延续着赣江儿女的希望与梦想……
事实上,“中部崛起”的意义远远超过中部地区本身。在中国区域发展总体布局中,中部六省起着“承东启西”的作用。中部地区粮食产量约占中国粮食产量的40%,这一地区的山西、江西等省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该地区的发展无疑有利于提高中国粮食和能源保障能力,缓解资源约束。
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中部六省人口3.61亿,占全国人口的28.1%,其中农村人口2.44亿,占全国农村人口近三分之一。在这一地区加大农业基础投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将有助于中国“三农”问题的破解,并通过农民增收最终助推“扩大内需”这一整体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认为:中部崛起是中国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中国发展重视“三农”、克难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发挥优势、激活存量、建设现代制造业中心的内在需要;是中国发展东西融合、南北对接,推动区域经济有序发展的客观需要。他说:“如果不改变中部塌陷的格局和架构,必然会威胁到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直接影响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国际“发展经济学”创始人之一张培刚教授说:“中部如果塌陷,东西必然失衡;中部如果梗阻,东西必然割裂。”
1971年冬,张培刚在湖北咸宁向阳湖畔看到了一个在农村里时常发生的一幕:一位长者赶着一头水牯牛,不慎,水牯牛跌进了泥潭。长者先牵牛鼻子,后拉牛尾巴,使出了浑身解数,但水牯牛不但没被拉起来,反而越陷越深。这时,湖田里走来十几位农民,搬来几根粗木杠,垫起牛肚子,再抓住牛鼻子和牛尾巴,终于把水牯牛拉出了泥潭。
多少年后,直面中部凹陷,张培刚从上述这个印象至深的画面引申出了著名的“牛肚子”理论:中国经济要持续协调发展,不能只牵住东部这个“牛鼻子”,也不能只拉动西部这个“牛尾巴”,只有相应地撬起中部这个“牛肚子”,全国经济才能腾飞。
该是撬一撬“牛肚子”的时候了!
曾经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中部,曾经雄视千古、文化灿烂的中部,没有理由落后,没有理由塌陷!
这是中国经济学界的齐声呼吁,这是3.61亿中部人的齐声诉求。
崛起战略的步伐加快
其实,中部的尴尬、中部的现实、中部的焦灼、中部的发展……早已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
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是从局部走向全局,从非均衡走向均衡,从周边走向腹心,从沿海走向内地。从沿海地区发展,到西部大开发,到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及至何时推出中部崛起战略,党中央酝酿已久。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纵观今天的中部,在崛起中如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可谓已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
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这是中部崛起的最好“天时”: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为中部的区位、资源、人才综合优势在统筹区域发展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更为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科技优势,为高新技术和创新型企业提供了更加规范的发展环境。
虽然中部地区横向比较暂时落后了,但纵向比,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毕竟实现了很大的积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西部相比,总体实力上中部还是要强一些。中部已经具备了结构合理的产业规模、分合有序的经济协作、功能完善的开放格局、吸引外资的完善程序。基础设施更有了长足的进步,外向程度也已令人刮目相看。这是中部崛起的最好“地利”。
而渴求发展、众志成城是中部崛起最大的“人和”。中部人民一直勇于探索、勇于奉献、敢于牺牲。以河南省率先在农村实行的税费改革,为解决“三农”问题找到了新的方法。现在,“奋力崛起”的责任感激荡着中部人民,有了这种渴求崛起的信念,中部的崛起既有了根本保障,也有了巨大的动力和无限的潜力。
站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这个高度,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共和国的决策者们总揽全局、运筹帷幄。
胡锦涛总书记对中部崛起战略非常关心。2004年两会期间,他在湖北代表团强调,要发挥中部地区的综合优势,加快中部地区的发展步伐。今年“五一”期间,他到河南考察时希望河南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宝贵机遇,努力走在中部地区的前列。
2004年6月,温家宝总理在湖北考察期间,召开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五省负责人座谈会,就中部崛起等问题进行讨论。2005年,温家宝总理进而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规划和措施。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综合经济优势,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建设;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能源、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开拓中部地区大市场,发展大流通。国家要从政策、资金、重大建设布局等方面给予支持。
中部崛起战略的步伐加快了。
2005年8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长沙主持召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研究促进中部崛起的基本思路和政策措施。
2006年两会召开,“中部崛起”被列入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
同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出台,《意见》提出要把中部建成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以及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今年4月13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办公室,挂靠国家发改委。
不久,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中部六省比照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范围的通知》。
面对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中原厉兵秣马,荆楚风起云涌,潇湘战鼓频催,赣江红旗猎猎,三晋龙腾虎跃……前所未有的奋进鼓点,已经在中部人心中激荡。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