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外国语学校,一个东西方文化和谐融合的校园。面向广场的大厅里摆放着黑色钢琴,晚自修下课的学生来到这里,旋即,优雅的琴声飘荡在校园的每个角落;专用教室,海外班学生正有板有眼地练习刺绣;报告厅,“模拟申遗”活动紧张进行,“申遗人”正与“专家”们“据理力争”。
江苏省英语特级教师、苏州市名校长、苏
创设“洋环境”,奠定跨文化沟通“基石”
“苏州外国语学校从她诞生的那天起,就已经明确了教育国际化的定位。”曹伦华认为,“但作为外国语学校,仅仅满足于‘突出英语’的纯语言传授是不够的,它必须实现基于母文化基础上的与世界文化的深度对话。以语言学习为起点,在英语教育的课内和课外,校内校外,融入多种文化,营造特定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从悦耳悦目到悦心悦意,直至悦志悦神,不断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气质和涵养。”
“国际公民”应该是了解世界的人。为此,苏外先后创办了海外班、加拿大实验课程班、英特班等各种类型的“特色班”,多年坚持境外冬、夏令营和暑期境外修学旅行,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国际竞赛活动,使学生不仅深入了解了世界人文、地理、历史等,还成了世界文明对话的“小使者”。
对于在校的大陆学生,学校致力于打造中西合璧的校园文化。苏外英语学科主任陶妮介绍,西方节日和中国节日一样有着很丰富的文化内涵,学生可以在玩乐中,理解西方文化。因此,每当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到来之际,苏外都会热闹非凡,学生们不仅知道圣诞节圣诞老人,还了解了复活节的“蛋”文化,感恩节的“火鸡”文化,万圣节的“鬼”文化等等。“文化的熏陶虽然不是直接对语言教学产生作用,但它潜移默化的间接影响力却是巨大的。”
苏外把“跨文化”视为一种教育的选择,跳出了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范畴,更重视文化对于育人的作用。采访中,一名学生告诉记者:“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详细了解感恩节的来历。一些美国家庭、宗教组织及慈善机构为孤儿及流浪者们提供免费的火鸡宴,让那些不幸的人们在感恩节里也得到一份人间的温暖。老师接着会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家,要学会感恩,感谢父母和老师的养育、教诲之恩,感谢那些曾经帮助过你的人,学会和周围的人友善相处。”
放大“土文化”,根植学生心灵“养分”
苏州外国语学校报告厅里,京杭大运河“模拟申遗答辩会”正在紧张地进行着,这是该校继“西安大雁塔”、“卢沟桥”等主题之后的第五场模拟申遗答辩会。在阐述完大运河的基本情况、申遗理由及论据、遗产管理和保护后,2名“申遗”同学在10多位“小专家”的轮番提问之下,显得有些“招架不住”。
苏州外国语学校校办主任叶巍告诉记者,学校从苏州园林部门获赠了申请世界遗产流程的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学校尝试在初中开设世界遗产兴趣课。为吸引学生参加,负责老师专门开设了一堂面向初一、初二学生的“保护遗产”讲座,随后经过“海选”确定了由14名同学参加的申遗兴趣小组。兴趣课除了世界遗产的识别、欣赏、旅游等专题知识讲授,还为兴趣小组成员准备了精彩纷呈的系列活动,其中有完成一份世界遗产的介绍材料,动手制作一份世界遗产模型,撰写申报方案,举办申报答辩会等。
曹伦华认为,在“打开窗户”引入“八面来风”的同时,一个合格的“国际公民”首先应该是一个胸怀祖国的人,一个能在国际舞台上展示民族文化、传播中华文化的人。因此,在“跨文化”学习中,“母文化”的强势地位在苏外并没有被削弱,甚至做得更强。
前年暑假,学校投资一百万元重新布局,思弈厅、绣艺轩、鼓瑟坊等具有中国古建筑特色和苏州园林风格的兴趣活动室一一对外开放,中外学生在这里学习刺绣、书法、围棋和各种琴瑟。学校还组织学生听苏州评弹,考察苏州园林,了解吴文化等。师生出国修学,会带上中国的特产送给异国他乡的朋友。每一届赴加境外修学班,学校都会
在当地举办中国文化展,将中国书法、中国刺绣等一一展示给异国师生。
在强化英语教学的同时,学校还在基础年级教读儒家经典篇目,传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思想。每年开展“春天的约会――手拉手爱心伙伴行动”、韩国学生走访中国民工子弟家庭等活动。食堂里的一米线、楼梯口的小脚印,学校利用校园人文精神等“隐性课程”,影响着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形成。曹伦华认为,“中西合璧的校园文化搭起的‘世界舞台’,必将培育出当代社会需要的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