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晚,青海电视台演播室,随着一台荟萃世界杰出诗作的诗歌音乐朗诵会的进行,首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落下了帷幕。
从8月7日至10日,来自英国、法国、波兰、意大利、韩国、墨西哥、西班牙等34个国家和中国内地及港澳台地区的200多名诗人聚集在西宁,使这个高原城市处处涌动着诗歌的情愫。诗人们来自不同的国家
高峰论坛:“自然”成为关键词
在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在高原之湖的岸边,面对着如斯美景,诗人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人与自然,和谐世界”的话题――而这,也恰是首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的主题。
在8月7日举办的高峰论坛上,“自然”成为诗人们争相言说的关键词。
法国诗人亨利・德里的表达很诗意:“人与自然,和谐世界,这是一个题目,每个字意味着一种严肃的召唤,每个词都是开放的期待,期待我们眺望遥远的地平线。我们为什么不通过诗歌这种迂回的艺术,表达对世界的信任呢?”爱尔兰诗人德斯蒙德・伊根说:“如果人类与自然之美相隔绝,那么他们对真实的判断也将削弱。”台湾诗人郑愁予从老子、屈原讲到王维、李白,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说,对自然的关注形成了中国人的人文思维,也鞭策着诗人追究生命的来源与终结。诗人白桦则用一首《佛问》来阐释自己的理念:“这是我的终极愿望,愿一切众生的梦想都能成真。”“种一棵树吧,你就能进入天堂。”
“此次论坛的实质,是站在这里向全世界诗人呼吁:在全球化语境中,诗歌、诗人应该有更高层面的对话。”中国诗歌学会秘书长张同吾如是说。
诗歌宣言:呼唤和谐构建
诗人们关注的不仅仅是自然。社会、文化、和平,无一不进入他们的视野――“诗歌的责任与使命”,同样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
8月9日上午,青海湖边。远处,是雄奇壮美的巍巍昆仑;近处,是绿草如茵的金银滩草原。在《节日序曲》《花儿组曲》等中外名曲的演奏声中,一份庄严的诗歌宣言诞生了。
“世界各国的诗人,虽然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却有一颗同样圣洁的诗心。现在,我们站在离太阳最近的地方,向全世界的诗人们呼唤:在当今全球语境下,我们将致力于恢复自然伦理的完整性,我们将致力于达成文化的沟通和理解,我们将致力于创建语言的纯洁和崇高。我们将以诗的名义反对暴力和战争,遏制灾难和死亡,缔造人类多样化的和谐共存,从而维护人的尊严。我们将致力于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人与人之间的诗意和谐。这无疑是诗的责任,同样也是诗的使命。”
“我们永远也不会停止对诗歌女神的呼唤,我们在这里,面对神圣的青海湖承诺:我们将以诗的名义,把敬畏还给自然,把自由还给生命,把尊严还给文明,把爱与美还给世界,让诗歌重返人类生活!”
在雪山、草地、圣湖的见证下,208位中外诗人在《青海湖诗歌宣言》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雨中诗会:诗人兴会更无前
诗人们的到来,使西宁成为了诗歌的海洋――而一台露天诗歌朗诵会的举行,更使市民与诗人共享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晚宴。
8月9日晚上,西宁东湖岸边,绵绵细雨、绚丽烟花、袅袅音乐中,市民与诗人们共度诗歌之夜。爱尔兰诗人德斯蒙德・伊根朗诵了自己的诗歌《和平》:“在浓郁的树林下/树林低声呼唤着和平/共进词语的圣餐/与路过的人一道/仅此而已……”84岁高龄的屠岸是与会诗人中年龄最长的一位,他朗诵了自己即兴创作的绝句:“青海湖边日月山,诗人兴会喜空前。天人合一大同世,诗意栖居在乐园!”来自墨西哥的小女孩里娜,用汉语朗诵了充满童趣的唐诗:“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寻不见”;一位墨西哥盲人诗人,被人搀扶着走上台,用母语朗诵了《眼睛》;而一位当地作者也自告奋勇,用浓郁的家乡话朗诵自己的诗作《格拉丹冬》……夜已深,雨未停,广场上撑起了伞花,人们仍兴致高昂,久久不愿离去。
“波兰有华沙之秋国际诗歌节,马其顿有斯特鲁加国际诗歌节,荷兰有阿姆斯特丹国际诗歌节……我也深信,因为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的诞生,她必将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沟通,为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相异的人们心灵交流提供一种更为坚实的可能。”诗歌节组委会主任、青海省副省长、诗人吉狄马加说。的确,在这次诗歌节中,人们在诗歌的光芒中亲近大地的美和人性的光辉,更将“和谐”的理念,传播到五湖四海。(本报西宁8月1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