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武汉理工大学,几乎每位教职工都对学校“三全”和“三强”的办学理念有切身体会。“三全”体系是指以“全方位、全员性、全过程”为主要特征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而“三强”主要指在人才培养上坚持培养“适应能力强、实干精神强、创新意识强”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校长周祖德教授说,建立“三全”体系为培养“三强
武汉理工大学是由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三校合并而来。周祖德校长坦言,在建校之初,学校也曾面临着管理上的困惑。难题主要来自:合并前的三所学校有各自不同的校园文化、教学体系、服务领域,如果不能有效的整合资源,学校将无法顺利发展。武汉理工大学的管理者想到的良方是:抓“三全”育“三强”。
整合办学资源,建立“三全”体系
破题首先落实在整合办学资源上,武汉理工大学实施了“211工程”、科技创新工程、师资队伍建设工程、校园建设工程。优化和科学配置办学资源,不断推进学科建设、科技创新、队伍建设、校园建设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各类办学资源的综合效益。学校抓住国家创新体系构建的机遇,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广大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政策。学校科技工作实现了经费、项目、成果、基地等的重大进展。学校年科研经费由4000余万元增至3.34亿元,科技产业销售收入由2700余万元增至近6亿元,获国家和省、部级重点项目140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等重大科技成果奖励8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88项,新增省部级研究基地12个,与企业共建研究开发基地60个,创建了武汉理工大学科技园。
与此同时,学校以原三校实施的教学巡视员、教学咨询专家和教学督导制度为基础,构建了以督导和评估为主要手段,以全员性、全方位、全过程为主要特征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改革了只有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对教学过程进行管理与监督的传统的质量控制模式;实现了从一元向多元的转变,“督教”向“督教、督学、督管”三位一体全方位督导的转变,控制教学组织过程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组织过程、学生的考核与就业等全过程控制的转变,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学质量控制体系。全员参与,全体动员,既提高了教学质量也加强了学校的凝聚力。
依托行业,共建合作,培养“三强”人才
“培养‘三强’人才是立校之本,也是学校始终关注的命题之一”,周祖德说。武汉理工大学在发展过程中注重与行业间的共建合作、产学研结合,强化实践教学,把解决行业发展中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输送行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放在办学的首要位置,长期重视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实干精神和创新意识,形成了“三强”人才培养风格,培养了一大批“适应能力强、实干精神强、创新意识强”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学校积极争取部委领导与省市共建,通过与三大行业的大中型企业加强联系,通过组织各地校友会,进行办学战略咨询,谋划共同发展。目前,学校现有78个本科专业中面向行业服务的有42个,占全校本科专业总数的54%,与三大行业共建研究与开发中心60个。此外,学校成立了由178家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组成的建工建材、交通、汽车三大行业董事会,积极进行产学研合作教育,深化实践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了“三强”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在“三强”人才的培养中,学校把科研和产业融入教学体系,形成了四种运行模式:一为教学主导型模式:科研人员参与本科教学。二为科研主导型模式:学校科研人员编写了几十部高质量教材,能动学院陈辉教授等研制了国内第一台轮机模拟器,已培训轮机工程专业学生2000多人。三为生产主导型模式:相关院系和校内的高科技产业以及大学园区的企业共建20多个教学实习基地。四为创新活动型模式:4年来学校共出资158万多元,资助了4批共874项“大学生创新研究训练计划项目”。
构筑精神内核,建设和谐校园文化
武汉理工大学由三校合并,学校充分尊重原三校的办学历史以及不同的学校文化,开展学科建设和教育思想大讨论统一思想,形成了以“追求卓越、自强不息”为内核的“理工人精神”和特色校园文化。
“追求卓越、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造就了学校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了理工大讲堂、心理健康活动月、世纪杯辩论赛、金秋艺术节等校园文化品牌。作为一所理工科学校,学生在各类各级体育竞赛中都取得优异成绩,校男子篮球队参加的比赛26次由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2004-2005、2005-2006年度连续两次获得第七届、第八届CUBA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西南赛区第一名和全国亚军,展示了学校风采,受到了湖北省人民政府的嘉奖。武术代表队2005年在香港国际武术比赛中共获得12枚金牌、8枚银牌、6枚铜牌,引起国际武术界的关注。学校不断培育具有建工建材、交通、汽车三大行业背景的绿色与环保文化、质量与安全文化、创新与审美文化等校园科技文化特色,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谈到今后的发展规划,周祖德说:“希望把学校建成整体水平国内一流,部分学科水平国际一流的多科性、开放式、研究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