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很多出版社在出版范围上涉猎广泛,从语言类到计算机类,从心理类到机械类等等,这可以视为是多样化经营的一种。我们知道,多样化经营是企业分散市场风险的主要途径之一,它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剩余资源。但从当前我国出版业这方面的实践看,情况却并非如此。一方面,由于不同种类图书所涉及的知识
这种盲目追随主要表现为:一些出版社确定出版选题并不是依据自身资源状况和对市场的判断,而是看到市场上哪类图书畅销,马上也开始做同类图书。结果,本来可以在某个专业领域建立出版优势的出版社开始涉足教辅图书,本来在语言文学类出版方面有一定基础的出版社开始做计算机图书……出版社个体无法借助“马太效应”在细分目标市场实现优势积累,这不利于出版社个体的品牌建设和构建核心竞争力。其最终结果就是:众多出版社在同一个细分市场中过度集中,恶性竞争,导致具有进一步发展前景的市场还没有享受成长期的“快乐”就迅速进入衰退期。
还有,出版社出版范围日渐相同会导致市场上内容重复的同类图书增加,使出版竞争更加激烈,导致其相对于产业下游的议价力量逐步被削弱,尤其在折扣、账期、退货、售后服务等方面更是处于劣势地位。
作为内容产业,出版社必须提供出独具特色的高品质出版物才能拥有活力。这种独具特色的高品质出版物需要出版人在特定的领域和方面上不断进取才能实现。我国一些形成了自己特色的出版社在实践中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成功经验。中国图书商报曾对近年来一些出版社的销售码洋进行过统计分析,像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三联书店等30多家仅占总数5%的出版社获得了将近90%的市场。这些出版社恰恰是借助长期专注于特定领域而构筑了自身的品牌优势,借助集中策略最终获得了市场优势。
从现今我国出版业的实际看,带有浓浓面面俱到、跟风追随意味的所谓多样化出版尝试问题颇大。塑造品牌、追求卓越仍是出版人必须时时铭记的格言。在这一点上,那些以独有风格占据了图书市场的优秀出版社值得所有出版者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