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当代学人的学术评传

2007-08-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刘石 刘明 我有话说

傅明善先生的《傅璇琮学术评传》,传学术经历,评学术风格,论学术贡献,全面展示了傅璇琮先生的治学为人之道和学术研究风范,突显了他在当代学术史上的地位,是一部优秀的学人评传。

傅璇琮先生自上

世纪七十年代起,即已酝酿着一个宏大的规划,即大致用十年左右的时间,编著出版《唐代诗人丛考》、《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索引》、《李德裕年谱》、《唐代科举与文学》、《唐才子传校笺》五部书。进入八十、九十年代,这些目标相继实现,这时的傅先生实至名归,承担了许多行政工作或者学术团体的领导工作,但学者本色依旧,“依然勤勤恳恳地埋头于自己的学术天地之中,从不自伐其功,自夸其能,还是不断地推出他的最新成果。”《河岳英灵集研究》、《唐诗论学丛稿》、《唐人选唐诗新编》、《李德裕文集校笺》等先后出版,又组织全国众多的专家学者完成、出版了《唐代文学编年史》、《中国文学思想通史》和《中国古典文学史料研究丛书》等对古典文学研究有着全局性影响和价值的大型学术著作。

正是由于这些厚积薄发而又井然有序的学术计划的相继完成,不仅傅璇琮先生迎来了他学术研究的高峰时期,古典文学研究界、尤其是唐代文学界也在上世纪最后二十年出现了新的学术风尚,呈现出璀璨的繁荣。

傅先生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是考据式的实证研究。建国后相当一段时期,文学史研究如同历史研究一样,过于强调研究规律而忽略了历史事实的把握,因缺乏坚实的学术基础而流于空泛。傅先生的实学研究方法正是针对这一时弊而确立的。他以实证的学术思路来解决文学史的问题,匡正和补救长期以来笼罩在文学史研究上的浮夸肤廓、不重视文献研究的风气,并因自己多有创获的学术实践在当时的学术界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可贵之处在于,傅先生并没有走向另一个极端。他不是为考据而考据,而是强调在实学研究之中要有文化和理论的探索。他的实证研究因而具有了新的境界,即用一种文学史家特有的眼光,从历史文化的高度观照史料,具有宏阔的研究视野,使自己的研究产生出“旧树著新花”的神奇效果。

傅先生的每部著作都有着不重复的学术价值和学术品格,综合而观,就能清晰地感受到著作学术视野的丰富层次。胡可先先生曾将傅先生的学术视野归纳为五个方面,即文献学视野、史学视野、文艺学视野、文学史视野和学术史视野。《评传》则详考傅先生的著述,认为其研究中虽贯穿着文献学视野,却认为史料考据只是完成了必不可少的基础性研究工作,还要有一种历史文化和文学审美的建设,这就需要史学、文艺学和文学史的视野。此外,傅先生还强调对古典文学研究史进行研究,目的是了解研究状况,把握治学规律,使来者少走弯路,其主编的《20世纪中国人文学科学术研究史丛书》,就是这种观念指导下的产物。

“学术评传”的写作体例,既要突出学术评价的主轴,又要避免只谈学术思想不及人生经历的不足,就本书而言,即是在大量关于傅璇琮先生人生经历的叙述中来展示其学术成就以及学术思想。《评传》详尽地叙述了傅先生坎坷而执著的人生经历和学术历程,揭示了一位学者本色高尚的境界:为人处世,淡泊谦和;学术研究,不懈追求;奖掖后进,仁者风范。

笔者曾在十年前的一篇文章中提出,如果将来有谁像梁启超做《清代学术概论》那样,做一本当代中国的学术史,里面如果不出现傅璇琮先生的名字,至少可以说是不完整的。因而对于《评传》的出现,感到特别高兴。建国初期成长起来的一代学者,算来已过古稀之年。他们身经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学术道路与生活道路,大多坎?不平。但在漫长的艰难时世中,他们不曾放弃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以不屈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坚持学术研究。傅璇琮先生是这代学者中一个杰出的代表,而像傅先生这样的学者还有很多,理应进入学术史的视野。因此,我们希望能看到更多的《傅璇琮学术评传》这样的著作问世。

《傅璇琮学术评传》

傅明善著

西北大学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