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只要孩子需要

2007-08-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通讯员 李光杰 记者 曾毅 我有话说

11年的教师生涯一点都不长,却让社会为她感动:全国先进女职工称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师德标兵,省特等劳动模范

、省优秀共产党员,束束鲜花摆在她面前。

11年的路,她每天要绕过4个山头,趟过5道河。遇上恶劣天气,要绕道走39公里,共走出了4个“两万五千里长征”。鲜花背后是崎岖的山路。

果树村是个贫困村,散居着20多户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从各地招来的果农。1996年8月25日,村小学在市教育局的关怀下成立了,民办教师马宪华也就成了这所偏僻山村学校第一个也是唯一的老师。当6个年龄段的13名孩子坐在座位上,两眼闪烁着炽热的渴求目光时,马宪华也就有了这样的承诺:“只要孩子需要,我会一直这样教下去。”

马宪华从家到学校,每天要往返30多公里。为了能准时给学生上课,她每天必须5点30分从家里出发。这条崎岖山路没少让她摔跟头、掉眼泪,可无论是顶着满身的雪,还是淋着瓢泼的雨,马宪华从没让学生缺过一节课。她总觉得,一点坚持就可能改变孩子的命运。

学校教室是一户果农家四处裂缝、不足10平方米的土坯仓房,窗户因年久失修而下沉,无法正常透光。马宪华自费拉起电线。夏天教室漏雨,她让孩子们挪到干爽处学习,自己边接雨水边讲课;冬天学校没有煤,她借煤给学生点炉子。最终,她感动了两位个体业老板垫付资金,为果小新建了一座108平方米的新校舍。教室门前的一小块空地经过平整就成了操场。每逢周一,马宪华就和十几个孩子在这里举行升旗仪式。没有录音机和音响,她就和孩子们一起唱国歌。

由于生源不足,果树小学每三年招一次生。马宪华作为村小唯一的教师,为了保证孩子们受到全面的教育,始终严格遵循教学大纲要求,除英语之外,两三个年级、每个年级必开的七门课程她都开了。入学的孩子年龄和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几乎每个人都需要个别辅导。马宪华的考勤簿上,也就从来没有“午休”二字。

在这样的教学条件下,马宪华依旧用市区学校标准来检验她和孩子们教与学的成绩。每到学期末,她就到珲春市第一小学取回各年级的试卷,并让一小教导处密封起来。回校考试时,她请村主任开封并监考。每次考试结果,大多数学生成绩都在90分以上,跳级跟班的学生也达到了80分以上。11年里,她陆续将4批60多名学生以优异的成绩送出了果树村小学的校门,送进了上一级学校的大门。

村小的教学经费,包括马宪华的工资,是靠果农们的集资款支付的。最初定的每月300元的工资标准一定就是6年。就是这300元的工资也常常不能及时发到手,最长的拖了3年才给。马宪华不仅没有抱怨,反而借钱给果农买农资、为学生垫付学费。几年来,她先后付出了1万多元。

2003年1月,马宪华被转为正式教师。2003年11月,马宪华通过参加成人高考,以高出录取线24分的成绩被东北师大教育科学学院录取。

现在,已经毕业的马宪华又回到了那个偏僻的学校。弯弯的山路依旧见证着一个乡村女教师的高尚和执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