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沈阳市中学生交响乐团的孩子们一直陶醉在幸福之中:十几年来已经习惯了“南征北战”的他们如今终于有了自己稳定的根据地――沈阳市青少年宫。
不久前,这家曾与北京市青少年宫、上海市青少年宫齐名的文化艺术殿堂楼上还闪耀着商业味的霓虹,现在,南湖夜风中流淌的是孩子们美妙的乐曲声。
8月5日,沈阳市文化体制改革办公室副主任楼千里兴奋地向记者宣布,截至目前,沈阳全市33家“三馆一宫”被挤占的1.36万平方米公共文化设施已全部收回,它们将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
收得回
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青少年宫历来都是公益性文化场所,可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公益文化场所纷纷改弦易辙,挂上了培训班、台球社甚至餐饮娱乐的牌子,为公众提供公益文化服务的场所摇身一变,成了小团体的“摇钱树”。
沈阳市文改办对全市13个县区54家文化单位摸底统计结果显示,全市“三馆一宫”总面积27万多平方米,被挤占、挪用的面积达1.36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5%。沈阳市少儿图书馆馆藏图书60余万册,近一半藏书“借宿”在社区、学校或农村的流动阅览室,邻街的两间房子对外出租。和平区文化馆一楼左侧绝大部分地盘被一家饭店占据,右侧小门“和平区文化馆青少年活动室”的牌子像一个受气的孩子躲在一隅“没脸见人”。
“全面清理、恢复改造,抓紧收复文化失地,归还文化权益于民。”2006年,沈阳市委、市政府在全国率先打响了收复文化失地战役。
“讲理、讲情、讲利、讲法”是该市顺利收复文化失地的致胜秘笈。市青少年宫与承租方的纠纷久拖不决,这次,他们抓住对方违约在先,通过三次仲裁,成功地解除了合同,收回了4100多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场所;苏家屯区坚持以人为本,在承租方家庭出现变故的情况下,由政府出面为租赁方重新选择经营地址,并给予较大经济补偿,顺利完成了区图书馆的清理任务。
守得住
收回失地,并没有解决长期困挠公益文化服务单位的体制机制问题。要防止文化阵地再度沦陷,必须闯过资金短缺和观念陈旧两道关。经费短缺一直是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出租场地的口实,收回出租场地无疑又减少了收入,文化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如果不能及时转变观念,充分利用国家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积极做好利用社会资金捐赠、企业冠名、私人入股等多元投入的办法加快公共文化事业改革与发展,必然会导致清理出的场所陷入闲置和再出租的困境。为确保每家公益文化单位都能坚守住阵地,沈阳市一方面继续加大政府投入,保证人员和正常事业经费,一方面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拓展文化服务项目,创新文化服务方式。市青少年宫经过市编委审定,重新划定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一次性解决了90多人的编制问题;苏家屯区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改建、新建乡村文化广场,改善两馆一宫文化设施,完善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屯)三级公共文化服务阵地;沈河区以区图书馆为依托,在街道和社区设立14个图书分馆;和平区投入20多万元对图书馆、文化馆等设施进行了装修,及时恢复了场所功能。
用得上
“三馆一宫”的大面积回归,为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提供了舞台,有了舞台,还需要有丰富多彩的戏才能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这样,公共文化设施才不至于“撂荒”。
两年前,沈阳市儿童活动中心迁入新址后,有了40余间宽敞明亮的活动室。如何利用好这些场地,他们坚持一个原则,就是“坚决不搞与少年儿童无关的经营项目,坚持所有的场地和设施都用于服务少年儿童”。为此,他们在平时采取设立公益日、开设第二课堂等方式面向社会开放所有场地,“五一”、“十一”和周末等节假日采取免费开放儿童欢乐谷、蓓蕾剧场和木偶剧场等措施,为孩子们提供健康、专业的游玩场所。
今年5月21日,沈阳市青少年宫、沈阳音乐学院联合推出了“艺术圆梦”免费培训工程,当天下午,100名在沈打工的农民工子弟和特困家庭子女,带着他们的艺术梦想,走进沈阳青少年宫,根据自己爱好和特长,接受为期4个月的声乐、舞蹈或器乐培训。一位接受免费培训的孩子家长深有感触地说:“沈阳市大大小小的公共文化设施,不仅是我们共浴文化阳光的场所,也是孩子们放飞梦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