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长春市伪满皇宫博物馆,一群学生簇拥着三位耄耋老人在东北沦陷史陈列馆驻足。这是吉林大学文学院的学生与吉林省军区第四干休所的三位老红军一起,庆祝建军80周年。
“这是坚持20年的优良传统”,文学院党委副书记郝淑媛介绍道,每逢重大纪念日、节日,新生入学、老生毕业,学院就会邀请干休所的老
友谊始于1987年。当时的历史系党总支根据专业的特点,组织同学到省军区第四干休所走访,建立起共建关系,并且确立了“学历史、讲传统、帮思想、建功业”的共建主题,围绕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合格接班人这一中心开展工作。
从那时至今,已有二十六位老干部被吉林大学文学院聘为大学生导师。他们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学生的政治信仰;讲党课,增强学生党的观念;讲革命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讲革命精神,促进学生的学风建设。他们讲的“过三关”、“斩三将”,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克服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深受大学生的欢迎。
尽管面对的是不同的学生,可每次上课时老干部们都精心准备。从1988年开始便参与军民共建活动的吉林省军区后勤部原副政委王东方的讲稿已经积累了几十万字;老红军杨克明在战争中失去了一只眼睛,讲稿必须用放大镜看着来写,他在一页稿纸上只能写几十个大字;老干部李文生患有直肠癌,身上插着倒粪管,他就将其装在包里提着去上课。
正是这些老人的言传身教,塑造了学生的信仰。如今,文学院90%的学生都递交了入党申请书,20年来有近1600名学生加入了党组织。
文学院现有本科生1174人,其中家庭困难的学生占30%,特困学生也有10%。老干部们得知情况后,用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节省下来的钱资助学院贫困学生,二十年来累计捐款8万余元。
2003年考入吉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的国家玮出身于一个贫困家庭,刚入学的他有些自卑、无助。学院利用军训的休息时间组织学生听了一场由王东方作的报告。在体育馆空旷的场地上,已经74岁的王政委没用麦克风,仅凭铿锵的嗓音,讲述了红军长征的艰辛。入学的这第一课让国家玮刻骨铭心,他反复地想:比起前辈的艰苦,我的这些困难还值得一提吗?不久,他成为军民共建中一名被重点关注的学生,得到了老干部们的资助。国家玮不仅顺利完成了学业,而且在今年被学校保送到北大读研究生。品学兼优的他还被评为长春市十佳大学生。
如今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存在一些铺张浪费现象。学院就组织他们到老干部家走访。进门之前,同学们原以为这些军师职务的老干部一定是住高级房子,室内陈设华丽。可高自弘同学走访归来在日记中这样记录着:一位1927年参加革命的老红军住在这样的一个地方,客厅又是卧室,一张上世纪60年代的旧写字台,一对旧沙发,一把油漆椅子,一张木板床,真看不出来这竟是一位军职干部的家。
老干部艰苦朴素的生活让学生们感受颇多:这些功勋卓著的老干部都这么简朴,我们这些年轻人有什么资格摆谱呢!2005届考古学专业的毕业生仲召兵被保送到北京大学攻读研究生,在他离校前依旧每晚自习到最后,为每一间教室关灯。
老红军的心血在无声中浇灌着大学生的成长。2003年10月,吉林省聋儿康复中心成了文学院大学生的实践基地,“鹂声”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也随之成立。志愿者结合语言学科专业的优势每周都去为残疾儿童作发音、听力、口型矫正等方面的义务教学。这一公益活动已经变成了一种事业,至今已有近四百人次参加了此项活动,为省聋儿康复中心的孩子捐款近8千元。
“二十年来,老红军成为吉林大学文学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特殊资源,军民共建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郝淑媛评价道。文学院为此获得吉林省、全国军民共建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总支、吉林省普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第四干休所也被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全国军民共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全军先进干休所。(标题书法:沙英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