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说文解字》文本研究的重大突破

2007-08-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守奎 我有话说

作家出版社近日出版发行的《说文解字考正》是我国著名古文字学者、说文学者董莲池教授用了十年功夫撰成的一部力作。

这部著作以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羊城西湖街富文斋刊印”之清番禺陈昌治于清

同治十二年据清孙星衍所刻大徐本而改刻之一篆一行本为底本,小篆据原书扫描,套红印刷,精美绝伦,文本移录过程中,仔细认真校对了十余次,做到一字无误,刻本文字一律保持原貌排印,对说解文加了新式标点,依据反切给每个字头注了音。在许慎说解文的下面用“今按”形式对文本的脱衍讹误作了校勘,其中最有学术价值的是对许慎说解的错误所作的考正。

“考正”广泛汲取“说文”学、古文字学的研究成果,融以自己的研究体会,详论一些形体的来龙去脉,细密分析许说致误之由,从中揭示字的真正本义。具有四个特点:

一是考正过程中于诸说抉择精审。作者长期专业从事古文字研究和《说文》研究,训练有素,对古文字研究成果和汉字形体发展演变脉络清楚,这一学养确保了作者在考正过程中能把学界最优秀的研究成果引证到考正中来,如黄字,许慎释其本义为“地之色也”,构形分析为“从田,从,亦声”。并认为是古文光字。可是在商代甲骨文中,黄字写作一正面交胫人形,到了西周金文仍基本是正面人形的独体构形,根据这些材料看,许慎的形义分析显然是错误的。人们在利用古文字材料研究黄字构形过程中曾提出不少新说,如郭沫若创有“璜字说”,曾被广泛引用。后来唐兰又提出“?的本字说”,唐兰的说法却没人注意。裘锡圭在研究过程中根据形体演变和使用上的特点,否定了郭沫若的说法,肯定了唐兰说法的正确。“考正”作者仔细考察诸说,联系黄字形体发展演变的实际,确认唐、裘所说是正确的,遂取之以考正了许说,十分得当。

“考正”的另一特点是古文字材料取用准确。如《甲骨文编》老字头下收了个像头上带了大帽子、躯体佝偻颇类老者的形体,以往学界将其释为老字,并将其作为老字资料使用,其实从这个字在甲骨文中的使用以及构形来看,将其释为老字十分可疑。“考正”在考正许慎对老字说解之误时,没有取用这个材料,今天的研究成果表明“考正”当日的抉择是正确的,这个所谓的老字其实是瞽字。

第三个特点是很多字的研究,形体追索到初文。如“外”字,一般研究者梳理其形体的来龙去脉皆从金文材料讲起,“考正”则从甲骨文讲起,认为甲骨文中有一种“卜”字形者就是“外”字的初文,这个初文是借用“卜”字形体而令其表示兆枝的部分朝外(即背向龟甲中缝、卜骨脊椎)表示内外之“外”,甚是。

第四个特点是独到的发明,每每可见。“考正”既能充分吸收学术界优秀的研究成果(这是此类著作所必须的),进行大量的补充论证,又不乏自己研究的真知卓见。如厚字考正,许慎训为“山陵之厚”,构形分析为从,从厂,这个字见于西周金文,作者研究认为厚字其实是从石从省会意,本义应是表示郭垣的厚固。发人所未发,十分正确。限于篇幅,不一一举例。

综观整部考正,可以说这部书不但科学系统地考正了许慎的误说,还在这一过程中重新正确诠释了相当一部分古汉字的形义。因此它取得的成就不单单是“说文”学的,也是文字学的。

由于上述的这样一些亮点,使得这部书在《说文解字》文本研究方面上实现了重大突破,它的诞生,反映了“说文”学的时代水平,是当今“说文”学、文字学领域中最可喜的收获。

《说文解字考正》  董莲池著  作家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