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郑州―开封‘区域协调发展和配套改革试验区’高峰论坛”在郑州举行,河南省首次提出在郑州、开封两市设立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构想。
这标志着两座千年古都的一体化梦想已经进入关键阶段。
“只有开封发展了,中原才能实现真正的崛起”
郑州和开封是河
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封经济发展在河南省城市中还处于领先地位。然而当省会迁移至郑州后,开封失去了区位优势,两市的经济发展从此开始拉开差距。2005年,郑州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335亿元,而此时开封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325亿元,一个郑州已相当于4个开封创造的产值,郑州的地方财政收入已基本接近于开封的10倍。在中原崛起中起到脊梁作用的9个城市中,郑州是无可争议的龙头,而开封则是最弱的一个。
“如果把中原城市群中9个城市看做是组成中原城市群这只木桶的9块木板,开封就是其中最短的一块。”河南省发改委经济研究所所长郑泰森用“木桶效应”形象地说明了开封发展的重要性。
2005年5月22日,美国《纽约时报》评论版发表了《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的评论文章。2005年5月27日,河南省省委书记徐光春作出重要批示:“我读后感慨万千,我们的古都开封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反面典型。开封之所以如此,我们不必过多地分析,重要的是现在如何在我们手里把开封建设好、发展好,使之成为现代化的城市,展示共产党人的执政能力。我建议省委、省政府专题研究一下,把振兴开封作为‘十一五’规划的重点来实施。”由此吹响了推进郑汴一体化发展的号角。
郑开大道:郑汴融城的破题之作
2005年10月25日,河南省省长李成玉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优先推动郑汴一体化。全面加强郑汴两市在功能、城区、空间、产业、服务、生态等6个方面的对接。”
2006年9月8日,郑州市市长赵建才、开封市市长刘长春共同签订《关于建立协调发展机制,加快推进郑汴一体化的协定》,郑汴协调发展机制全面建立。
2006年11月19日,郑汴城市连接线――郑开大道正式通车,郑汴城际公交同时开通,沿路的公交站牌和规范化的城市公交运行机制等开国内交通先河,说明它虽横跨两个城市、三个区(县),但它是一条真正的城市道路。
“郑开大道的开通标志着开封历史复兴进入新阶段,也是中原城市群一体化新的标志。不要小看这条路,这条路承载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和人们太多的期望。”开封市市委书记刘长春的期望没有落空。这是全国第一条跨市域建设的城市道路,它建成后,迅速提升了开封市的地位优势,吸引了不少大企业的目光。美国ETQ电机工业、麦德龙商贸物流中心、OUTLETS(奥特莱斯)等大型项目已落户“汴西组团”,投资额近70亿元。
“开封旅游资源强、文化资源深厚、教育资源丰富。郑州基本属于一个现代化的城市,这方面郑汴正好进行了城市功能的互补。我觉得郑汴一体化不会拖郑州的后腿,而将是一个双赢的结果。”郑州市市委书记王文超对于郑汴融城也是信心十足。
郑州市民乘坐公交车可以一直到达开封的清明上河园;开封市民给郑州亲戚打电话,只需付市话费;在两个城市之间换工作,医保、社保账户随人自由流动,不需纷繁的手续……自“郑汴一体化”概念提出以来,郑州、开封两地的决策者不断用思想和行动向“郑汴融城”的目标努力。
郑汴一体化发展加速度
“虽然郑汴融城取得了很大进展,但还有很多体制障碍、地区分割和行业垄断障碍,阻碍了两市‘亲密接触’的步伐。设置试验区的目的就是要突破两市在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体制障碍,进一步推进郑汴一体化进程。”河南省发改委主任林景顺介绍说。
于是有了两市共同主办的高峰论坛。中科院院士陆大道、中国区域经济协会副会长陈栋生、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副所长周海春等9位专家、学者积极建言,他们希望郑汴两市在基础设施共享、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环境建设联动、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整建制村庄搬迁改造、财政金融体制改革、投融资平台建设、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
经过1年多的探索,郑汴两市已初步实现了公交同城、金融同城、电信同城、邮政同城。按照总体构想,郑汴配套改革试验区将以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为主,积极打破地区分割和行业垄断障碍,降低发展成本,形成发展合力。
最近,上海著名的贝司投资公司因为要在郑开大道的白沙和汴西新区有两个投资项目,在郑州与开封分别搞了市场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超过70%的调查对象表示了解或非常了解郑汴融城,而对郑汴融城的发展前景,绝大多数的调查对象表示很有信心,表示没有信心的只占0.9%。